河南大学“口碑教授”讲课受热捧 不申报职称以讲师身份退休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6-05-05 22:39:16
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的常萍成为“传奇”常萍上课从不带教案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学内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引发社会关注。退休3个月后,教师常萍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在此前32年的教学生涯中,常萍的职称一直都只是讲师,河南大学也从未为某一位教授单独举办过聘任仪式。上过常萍古代文学课的学生大多会被她震撼:知识渊博、语言精彩且诗意,而她授课时的激情澎湃,专注投入更是鲜有老师可比。成为“传奇”的是常萍从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甚至“两拒《百家讲坛》邀请”。她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民间则一直称呼讲师常萍为“口碑教授”。“我只希望回归到本然”,“不喜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常萍曾如此婉拒媒体的采访。学生们则认为这位身有古风,甚至脱节于时代的老师是至纯至真之人,她的“黑白两色世界”唯有教书和读书。只此两事,尚嫌时间不足。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 被称为“三不”老师“常老师这件衣服,穿了至少有6年了吧。”1月中旬,学生崔冰心看到身着粗布格子外套的常萍,参加受聘仪式的照片时感慨地说。“岂止,至少十几年了,教我时她就常穿这件。”2003级的一位学长回复崔冰心。时光似乎不曾流逝,粗布外套,米黄色纸质折扇,分辨不出颜色的老款女士自行车,这些物件陪常萍一起度过了大部分教师岁月。让崔冰心铭刻脑海的还有文史学院那间颇有些年头的老教室:砖墙木窗,桌椅斑驳,她在这里听了常萍的第一堂古典文学课。“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大地通往天空的阶梯,是从苟且的物质世界前往自由的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媒介……”常萍习惯用这句话开始自己的课程。她的嗓音极具特色,“像是开了混响,整个教室里回荡着她的‘立体声’。”崔冰心这样形容。当时,这位“两拒《百家讲坛》”,从不出书、写论文和申报职称的“三不”老师是河南大学风云人物,多数学生未曾上课就以听闻,“但只有当你真正听过她的课后,才会明白即使没有这些事件,凭借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专业精彩的讲课,她也必定会名扬四海。”常萍的学生们认为。常萍讲李白,仿佛她就是李白,激情万丈、潇洒狂放;她讲王维,仿佛她就是王维,宁静淡远、通透旷达;她讲苏轼,她仿佛就是词人苏轼,才华横溢、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学生崔彦玲回忆常萍的古典文学课说。学生申冬云则称,艰涩难懂的古代文学课,经过常萍的灵动演绎,整个课堂瞬间变成一个简单明快的诗意道场,让人心旷神怡。课件内容可直接整理成学术论文崔冰心从未遇见过这样的老师,每堂课都提前一刻钟甚至半小时到达,静静坐在教学楼前的花坛旁,不言不语,默默沉思。盛夏时节,体型偏胖的常萍总是右手捏粉笔,左手不停扇动那把宽大的纸质折扇。因为时常激情澎湃,太过于投入,会汗透全身,她不得不多带一套衣服,待下课后换上。即使如此,常萍仍一直坚持站着讲课,“那是对你们,对课堂的不尊重。”她对试图劝说自己坐下歇歇的学生表态。她也从不带教案。学生们打开课本,发现她是在依照教材章节和知识点讲课,但细听她所讲,远比课本内容高深厚重,有自己的研究感悟,也有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常老师的课好听,但并不好听懂。”多位上过常萍课的学生回忆,“课堂上听不懂的同学大有人在,听睡着的也是有的。”因为她所讲的理论知识极其专业,涵盖的知识量又大。学生们称,常萍的课绝非像此前一些报道中所说的“尽是诗情画意、故事及‘金句’”,若是整理出她的课件内容,“很多堂课都可以直接成为专业学术论文”。“常老师浸沉古典文学一生,学生们无法达到她的高度,所以很难迅速理解她所讲所思,走进她的文学世界,这很正常。”崔冰心说。而常萍有着严格的课堂要求,“不要在我讲课时打断我,有问题课后再问。”她对每届学生都会一再重复这个要求。偶尔会出现堂下窃窃私语的学生影响到常萍讲课的情形,“她会变得很生气,中断讲课,长时间一言不发。”“一旦被打断,我会想不起来自己讲到了哪里,思路就乱了。”消气后的常萍解释说。学生黄鑫写文章回忆,常老师讲古代文学很少从章法、结构、手法这些具象展开,她往往是中西纵意驰往,讲《诗经》中的“兴”,会和西方的“象征”进行对比,运用拉康·雅克精神分析法中的实在、想象界、象征界来对应中国文化中的本然、本我和文化。“不食人间烟火”黑白两色的简单世界“在我的世界里,只不过黑白两色。”很多学生记录过常萍的这句话,但并没有人能讲出她的“黑白两色”究竟是什么,“其一肯定是她的文学世界,但另一种我们难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