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环境保护

全国多个城市探索“区域集中供冷”

来源:央视  发布时间:2023-07-26 16:24:02
  近期,多地高温持续,空调负荷不断增加,为了应对高温,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什么是集中供冷?效果怎么样?


  广东广州:探索集中供冷应对高温天气
 
  入伏后,广州高温预警持续,正值暑期客流高峰的广州图书馆,每天要接待几万名读者。为了保持凉爽,这里的一百多个出风口从9时到21时持续运转,这样大量持续的供冷,并不是由一台台空调,而是由冷冻水管来完成。
  广州图书馆资产与物业管理部部门主任黄臻雄介绍,从冷站过来的两条供给的冷水管,进来的温度恒定在2℃左右,出水的温度大概在7℃,整体温差在4℃以上。买冷水费用比自建冷源要低很多,同时会节省大量用电。
  一进一出两条水管,配合水泵就可以完成供冷,这些源源不断输送来的冷水,来自距离图书馆不到一公里的冷站。
  广东广州某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林表示,系统里的蓄冰池在夜间低谷电价的时候,蓄出来一定量的冰。白天用冷的时间,高温水进来以后,把冰融掉,水温降下去,再通过二次泵送到用户侧,去冷却用户的空调系统。
  滕林告诉记者,每年夏季,夜间0时到次日8时的低谷电价是0.19元/千瓦时,白天的尖峰电价是1.63元/千瓦时。他们利用8倍的电价差,在夜间用便宜的电尽可能多蓄冰,输送给周边地铁、剧院、写字楼等200万平方米的建筑。目前,包括济南、三亚、深圳在内,全国多地都在探索集中供冷模式。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集中供冷市场潜力巨大
 
  对用户来说,买冷水比安装空调更加经济环保。那么,跟北方的集中供暖相对应,集中供冷适合在哪些地区使用,投资这种项目的经济效益又如何?
  四川省眉山市的一个工业园区,运营着一个集中供冷暖项目。负责人称,当地冬季湿度大、气温低,有供暖的需求;同时夏季高温时间长,园区企业密集,供冷需求也很大。于是他们设计建造了这套既能供冷又能供暖的综合能源系统。
  四川眉山某能源项目负责人孙凯介绍,一年有5个月供暖季、5个月供冷季和2个月新风季。夏季供冷、冬季供暖,使用同一套设备、同一根管道,最大程度保证整个能源使用优势。
  记者采访中发现,集中供冷具有集约用地、高效节能、错峰降容等特点,比较适合在城市CBD等商业楼宇高密度集中的区域推广应用,缓解这些地区此前大量安装空调带来的热岛效应。未来能否推广到居民用户,有赖于技术带来的成本持续降低。

天气有亿点点热,这条命是空调给的!不,也许是“集中供冷”给的。

 

  近期,多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烤”,空调负荷不断增加。为应对高温,广州、深圳等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那么,什么是“集中供冷”?跟北方的“集中供暖”类似吗?都在哪些区域实施?为何没见大范围推广?


  “集中供冷”到底是怎么回事?

  “集中供冷”的原理与北方冬季的“集中供暖”一致,都是通过调节水的温度以及管道输送,来制冷或制热。不像我们家用空调,用制冷剂氟立昂靠输电来进行内外热传递,既耗电,又耗能。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集中供冷”是“冰蓄冷”技术。整个供冷系统类似人体的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

  冷站(蓄冰池)是“心脏”,在夜间低谷电价的时候,通过电力制冷设备将冷水制冰;冷水输送管是“动脉”,白天高温水进入“心脏”融冰供冷,通过“动脉”源源不断将2℃冷冻水输往各用户终端,由用户端口的中央空调系统将冷水化为冷气送达不同空间;空调回水管是“静脉”,它将11℃-12℃已送出的水回流至“心脏”,循环制冰。

  简单归纳一下:“集中供冷”的运作机制类似于一个“水”做的“中央空调”,通过管道输送冷气,让室内温度恒定在26℃左右。


  我国哪些地方开展了“集中供冷”?

  “集中供冷”其实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早在2000年,我国就印发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鼓励各地区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扩大夏季制冷负荷,提高全年运行效率。自此,中国城市步入了建设区域供冷系统的探索。

  2004年,广州大学城“开城”,即启用“区域集中供冷”,让首批入驻的师生们享受夏日清凉。该项目总投资达8.5亿元,供冷建筑面积约352万平方米,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2008年7月,珠江新城一期冷站及配套工程开工,成为广州第二个集中供冷工程。CBD制冷“心脏”在猎德,“动脉”“静脉”不仅连通着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剧院、海心沙亚运场馆等珠江新城核心区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及商业项目,还伴随APM线穿越珠江,直抵广州塔一带。

  2022年7月,深圳前海5号冷站“集中监控和展示中心”宣布正式启用。前海5号冷站是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的中心站,也是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片区的首个冷站,目前已为前海嘉里中心、前海中集国际中心等10余家建筑综合体集中供冷。

  除了广州、深圳,国内还有济南、武汉等城市都在探索“集中供冷”。


  “集中供冷”有哪些优点?

  “集中供冷”的优点不少。

  我国电费大都采用分阶段收费,晚上低谷,白天高峰。“集中供冷”抓住了这个特点,夜间利用富余电力制冰,白天则用夜晚刚储存的冰提供制冷服务,实现了用电的“移峰填谷”。这样既省电又省钱,有效降低了电力系统负荷,成为了破解电力增量难题的重要抓手。

  以深圳前海卓越金融中心为例,写字楼的集中用冷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按照接入费每平方米135元和使用费每千瓦时0.56元计算,用户初始投资(支付接入费)共1711万元,与自建相比节省了一半以上;每年用冷费约1363万元,可节省约38万元。

  此外,在节能减排方面,“集中供冷”也可圈可点。据统计,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广州城投大学城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80吨,相当于2600亩森林的碳汇能力。

  再加上推广“集中供冷”的都是建筑密集、容积率高、人员集中的区域,如果每栋建筑都独立供冷,会造成电、水、土地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同时还会带来附加的噪声、振动和羽状水雾等污染,片区空气温度上升,形成热岛效应。

  但使用集中供冷后,就可以缓解这些地区此前大量安装空调带来的热岛效应。以珠江新城为例,作为供冷“心脏”的冷站散热系统对着珠江,产生的热风被江风一吹便散,区域温度预计可比单独制冷降低2℃-3℃,“热岛”在不知不觉中就变凉了。


  为什么没有大面积推广?

  “集中供冷”优点这么多,为什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听说,也没有在城市大面积推广?


  一是社会公众认知不足。

  与“集中供暖”相比,“集中供冷”在我国整体还属于一项新鲜事物,且运营主体前期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以太原市为例,2014年,太原供冷项目由于道路改造与热源电厂的拆除,不得不面临暂停的厄运。在运行的十多年时间里,太原实际的供冷面积不到5万平方米,使用集中供冷的单位,也仅有太原火车站、太原市公安局、美特好超市(五一店)3家单位。

  当时,该项目负责人称,由于社会公众认识不到位,造成集中供冷项目难推广,过低的使用率让制冷设备“名存实亡”,使得该项目运行15年也仅能够维持成本。


  二是“能效账”≠“经济账”

  据业内专家介绍,“集中供冷”是个复杂工程,而制约这种“冷资源”的最大瓶颈是“规模经济”因素:用的人越多就越便宜,越少就越贵,容积率在3.5以上的项目或可考虑。但人又多又集中的地方并没有那么多,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集中供冷”根本划不来,自然无法大范围推广。即使是在广州珠江新城的商户,考虑到较高成本,在接驳“集中供冷”系统之外,也自建了中央空调系统。

  面对现状,专家建议,“集中供冷”必须规划先行,作为公共产品,需要政府特许经营。在新区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同步规划“集中供冷”,将冷站设备、冷却塔、供冷管道等与产业规划、建筑规划、市政规划匹配设计,同步建设降低建设成本,以便在投入使用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此外,各地应根据供冷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冷站周边楼宇业主选择使用“集中供冷”功能,提高运营商的持续经营能力,规范行业有序发展。


  “集中供冷”能否进入寻常百姓家?

  “集中供冷”目前并未走入普通居民家中,这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样的。


  第一大阻力:居民。

  “集中供冷”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于人们的认知度。现阶段,我国冬季供热取暖属于“温饱型”的刚性需求,夏季供冷则属“享受型”的软性消费,对于很多用户而言,供冷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改善而非保障性因素,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为此买单。而且居民用户用冷态度不一——要不要开?什么时候开?开多少度?这些都与无须调节的集中供暖不同,“集中供冷”一般不好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同时,用户数量、入住率、使用时间等都是影响“集中供冷”进入居民区的重要因素。


  第二大阻力:成本。

  对于已建成建筑,二次改建的高费用高成本是“劝退”大部分用户的第二个因素。“集中供冷”即改变原有制冷系统,免不了要改造制冷管道,增减管线、墙体穿洞等施工,现在居民家中多数都装修过,重新铺设管线会对居民家中原有的装修造成损坏。再加上由于管道设施指标要求很高,造成改造的一次性投入花费并不低。“对于已经完成装修,并购置好空调的住宅用户,很少愿意再额外支付供冷费。”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重庆亿众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称,在部分南方已推广集中供冷的小区,每月供冷费在700元左右,“略高于空调费。”


  第三大阻力:投资。

  “南方其实早就有不少‘集中供冷’项目,为何缺乏宣传?因为严格来说没有一个真正挣钱的。”吴小龙分析道。

  因此,对于投资方而言,如何算好“经济账”成为一大难题。“集中供冷”虽然属于民生工程,但如何将其做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可复制性的盈利项目,才是“集中供冷”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关键因素。


  整合:刘兰兰 实习生 杨楠   美编:何欣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央视新闻、羊城晚报、科技日报等

  集中供冷武汉也将有了,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

  将成为全市首个

  实现集中供暖供冷的区域

  制冷效率是普通空调的2倍之多

大型区域分布式能源站。记者陈亮摄

 

  武汉市首座独立建设的大型区域分布式能源站——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启动区能源站已完成设备调试,将来可为103万平方米建筑集中供暖供冷。

  夏季供冷要将水温降低,主要靠离心制冷机。这个离心制冷机,制冷效率约为普通空调的2倍之多,每小时可将380吨自来水降温到5℃,站内一共有4台这样的设备。

  机组不断循环房间内的空气,使空气通过冷水盘管后被冷却,吹出凉风达到降温效果。能源站的供冷效果与普通空调相当,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调节室内温度高低。


  冬季也能实现稳定供暖

  记者何晓刚摄

  在能源站站房外,可看到8台已装配好的空气源热泵整齐排列。

  能源站冬季的供水温度为50℃至55℃,空气源热泵会收集“抓取”空气中所含的低品位热量,用于加热采暖的热水,其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达到60%以上。同时,能源站还通过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燃气锅炉系统进行多能互补,实现稳定供暖。

  【来源:长江日报】

在济南CBD片区内覆盖的集中供冷模式

 

  自去年试运行以来,目前已覆盖了近21万平米的用户

  整个项目采用同一套市政管网,冬天供暖、夏季供冷

  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室内不开空调就能将室温保持在26℃左右,效果非常好


        对此,网友表达了自己的疑问:

         这样的供冷模式是否比空调节约成本?以后夏天要交取冷费吗?

  对于大家关注、评论较多的问题,最新解答也来了!

  问题一:和普通空调比节省成本吗?

  答:目前济南CBD区域集中供冷项目主要服务业态为片区内办公楼、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公建用户,且供冷费结算采用挂表计量方式,按冷量结算,用户使用才会产生费用,不使用无任何费用产生。这类业态用户使用集中供冷相比自己建设空调设备,不但减少了机房占地、冷却塔屋面占地,且减少了建筑用于空调制冷的电增容费,而且无空调外挂机等,经实际运行数据分析,对于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集中供冷建设及使用成本低于楼宇单独上空调机组的成本,对于一般商业建筑两者的建设及使用成本相当。

  (后期济南能源集团也将针对高端住宅用户推出集中供冷服务,考虑到居民用户用冷的舒适性和节约性,将会采用按面积收费或者挂表计量按冷量收费两种形式,后期定价标准遵循不高于公建用户的原则,为居民夏季提供用冷服务)。


  问题二:管道是否有水珠?

  答:夏季管道内通冷水将不可避免会出现管壁结露现象,针对此类现象,一般通过良好的管道保温措施减少结露的发生。用户室内若为暖气片或地暖形式,目前不适合作为散冷装置使用。末端散冷装置一般为风机盘管设备,风机盘管自带冷凝水收集系统,将冷凝水排出建筑外,不会对用户的使用体验造成影响。


  问题三:节能减排方面,是如何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

  答:将用户侧的所有制冷设备都集中在能源中心建设,减少了每一座单体建筑夏季制冷机组的规模,用户侧不再出现冷却塔、空调机组等供冷设施,一方面减少了建筑机房占地、降低了设备噪音污染;另一方面节省了建筑整体投资、降低配电增容量,提升了建筑外形美观的整体品质。

  每家每户在生活中都要排放“碳”,家庭用电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耗电度数乘以0.785。对于采用化石燃料的火电机组,用100度电,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该项目的推行,一方面集中建设的制冷设备装机容量要远低于用户自建制冷设备之和,另一方面集中供冷采用的高效节能的机组效率更高,从而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问题四:是否可以手动调节温度?

  答:目前所服务用户末端散冷设施均采用风机盘管形式,该种设备自带温度控制面板,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调节室内温度高低,以满足用冷需求。

(原标题:比开空调便宜?济南试行“集中供冷”,网友:夏天要交取冷费吗?)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环球网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