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导游中暑死亡冲上热搜
来源:百度 发布时间:2023-07-06 17:31:09
北京桑拿天儿,霸榜第一,导游中暑后死亡,今年的夏天究竟有多热?
从六月中旬开始,北京城的天气就一天比一天热,用老北京的话说就是桑拿天儿。不少来京旅游的游客都纷纷表示,如果不是走进故宫,还以为自个儿穿越到了泰国,能跟泰国的天气相提并论,可见北京城的夏天有多热了。
除了上班儿高峰期,马路上连个人影儿都看不着,也就早晨七八点钟还能凉快儿一会。相较于前几年,今年夏天确实很反常,一动就是一身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回到家里,仿佛就像进了蒸笼了一样,那叫一个热。夸张点儿说,中午12到下午2点,跟路边扔两颗鸡蛋,不到一分钟就能烤熟。对此,不少北京网友都调侃道,白天出门儿,如同行走的烤肉,就差您准备好辣椒面儿和孜然了。事实也确实如此,7月份的第一天,京媒、新京报就发文儿表示,北京城的高温天气,连续三天,最高温度都达40。门头沟斋堂的气象观测站数据显示,这一天的北京城,以41.3度再次打破了观测史的最高记录。明确表示,北京城暑热将‘超长待机’,简单一个推文儿,表面儿上看就是一个常规操作,但谁都没有想到,仅隔一天的时间,北京日报就爆出了一旅行社地接导游带团时,因中暑就医,抢救无效死亡的新闻。从官媒发布的视频中可以得知,当天这名导游带了一群学生到颐和园游览参观,起初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只是脸色不太好而已,直到游览结束,准备带着大伙儿去吃饭时,大巴车司机才发现他已经昏迷,连忙拨打120,可惜的是急救人员并没有将其抢救回来。随着舆论的发酵,不少网红为了蹭热度,都造谣说他本来就有基础疾病。但事实并非如此,死亡证明上写得很清楚,人家并没有基础疾病,即便有,也不至于到要命的程度,而是很多北京人都从未听说过的热射病。所谓的热射病,其实说白了就是严重的中暑,看了多个与之相关的文章,这种病的死亡率,远比大伙儿想象中的要夸张。最高死亡率可达到50%,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日常行动,要在一定的体温环境下进行,如果体温过高的话,将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换句话说,这种病症,身体越胖,越容易中招,而这名导游就是一个典型,症状分别是头疼,熏晕,乏力,一旦身体出现以上三种情况,您就得多留神了。在北京人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夏天,远没有现如今这么热,八九十年代那会儿,住在胡同大杂院的北京人家,家家户户都没有空调,条件好点儿的也就安个电扇,还不能没完没了地吹,只有夜里全家人吃饭的时候才开一会儿。京味儿喜剧《我爱我家》第八十四集《世态炎凉》中,导演英达就把当年北京人如何度过夏天,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在了镜头面前。因为志国单位分空调,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爆笑故事,吃饭的时候,老爷子不按套路出牌,整个人直对着电扇,志国出于好意,让他甭离电扇太近,回头再着凉,老爷子可谓神回复,来了一句‘胡说,就北京这天儿,只能中暑,不会着凉’。这句台词儿搁在今天,仍不过时。如果把今年的夏天,放到《我到我家》中,老爷子可能早就把空调抱回来了。过去对于绝大部分的北京孩子来说,夏天的解暑神器并非空调、电扇,应该是凉席儿、西瓜,以及老家儿见天儿不离手的大蒲扇。最开心的就是夜里吃完晚饭,在胡同口儿的大树下乘凉,大人们喝茶,下象棋,敲三家儿,小孩儿则是坐一马扎,抱半拉西瓜,跟院门口拿勺儿kuai着吃。至于在路边儿吃烧烤,都是长大以后,2000年以后的事儿了。说起来,为什么过去老北京的夏天,但咱北京人都能适应,接受得了,现在反而动不动就是重度中暑呢,到底是北京人矫情了,还是另有原因。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北京人记忆里的夏天,永远都停留在了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北京城,胡同还没被拆,甭管到哪个区,都能找着个阴凉地儿,天气就算再热,也不至于引发出所谓的热射病。要知道,很多北京孩子小时候都是跟胡同里疯跑长大的,就算中暑,回家喝瓶儿藿香正气水儿,一宿的功夫就好了。反观现如今的北京城,早已物是人非。大量的绿地以及胡同,都变成了商圈儿,写字楼,再加上满大街跑的汽车,您说它能不热吗?如果说自然天气不可抗拒,那么人为因素就是罪魁祸首。回想起来,还是曾经记忆里的夏天更让人怀念,不仅可以感受到胡同里浓浓的人情味儿,还有数不清的美食陪伴着我们。只可惜,老北京的夏天,再也回不去了!最后再提一嘴,近日北京城持续高温,北京人出门儿前一定要记得防晒,尽量避免跟太阳下暴晒,千万甭待太久,防晒霜也好,防晒伞也罢,都得备着,但凡有点不舒服,赶紧找个阴凉地儿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及时补水,谨防中暑热射病,这才是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