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葬排到2025年 ,草坪葬、树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也在兴起
又是一年清明时,殡葬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入土为安”仍是多数民众的选择,天价墓地越来越普遍!媒体记者采访了解到,几年前在广州,15万至20万元的价格,已经算高档墓穴。随着“市场行情”见涨,现在20万、30万元的墓穴日益普遍,高者己超40万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逝者家属选择海葬、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此外,国内一公司近日推出“太空葬”,将逝者的骨灰放入一个特殊的太空骨灰盒,在某个特定时间,将其装载到火箭上,发射至太空,送入预定轨道。
5万元起步可将骨灰送往太空
国内有公司推出“太空葬”
5万元起步,将逝者的骨灰送往太空,通过卫星追踪功能,随时与逝者“保持联系”……这个清明节,“太空葬”这个新奇而特殊的殡葬形式,闯入公众视野。潮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全球只有三家从事“太空葬”服务的公司,其中中国就有一家,预计今年年底将发送一批逝者遗物和骨灰至太空。
据公开资料,太空葬最早在1997年,科幻电视连续剧《星际旅行》制作人金·罗丹贝利的骨灰率先被火箭送上太空。此后,选择太空葬礼的有名人和科学家,还有不少知名度没那么高,但生前热爱宇宙的人。2018年,极乐之星二号携马斯克的Space X猎鹰9火箭成功发射后,太空殡葬在航天领域就此引爆。
4月3日,潮新闻记者以购买者身份咨询客服人员,对方表示,目前,公司的太空葬分为数字星葬和实物星葬两种。 数字星葬可以把电子照片、视频等通过卫星发往太空,价格仅为 666 元起。 实物星葬可以把实物装进卫星发往太空,在不影响卫星功能的前提下,将逝者照片或遗物装进卫星内部,通过运载火箭发上太空。
客服人员表示,根据星盒的不同尺寸,公司可提供5万、15万和30万元三档价位。去年公司已成功发射一批实物上太空,如戒指、玉佛、吊坠等物品,预计今年年底再发送一批。目前公司尚未正式将骨灰送入太空,预计今年开启征集。根据不同价位,分别可装10g、30g、60g的逝者骨灰。若要将全部骨灰送上太空,则需要跟公司单独谈价。
至于是否产生太空垃圾的疑问,该公司创始人表示,卫星发射前,其运行轨道和频率都需经过相关机构严格审核,通过后才会颁发发射许可证,卫星本来就需要相应的配重模块平衡卫星重量,“我们只是将传统的金属配重模块换成了用户想要寄送的物品,它们会和卫星一直在一起,并不会成为太空垃圾,也不会干扰科研卫星的正常运作。”
有地方海葬排到2025年
草坪葬、树葬等也在兴起
据中新经纬报道,近期,“福州对亡故居民海葬奖补3000元”“大连拟建海葬纪念广场”等话题引发热议,海葬,作为一种新型的殡葬方式,正被更多人选择。
据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负责人介绍,一般由当地民政局或民政部门允许的殡葬服务单位向生态环境部申请,审查批准签发“骨灰撒海许可证”后,才可开展骨灰撒海活动。
辽宁省沈阳市海葬服务大厅宣传部长纪文博表示,公众认为的海葬就是把骨灰撒向海面存在误区。实际情况是将骨灰放进由陶土及海洋泥土烧制而成的可降解罐子里,顺着绳子沉到海底。可降解罐会在24小时内溶解,这样的方式不会污染海洋环境。
中新经纬致电北京市部分开展海葬业务的公司,对方均表示,目前北京地区想参与集体海葬需要排队,排期已到2025年。
受访者提供。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据法治日报,除海葬外,我国提倡的生态安葬,主要形式还有 草坪葬、壁葬、花坛葬、树葬等。今年3月31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长王金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 全国已有26个省份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自愿选择生态安葬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多地发补贴鼓励生态葬
部分人却无法接受
据上游新闻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养老服务研究中心教授郭林说,节地生态安葬是我国近年大力提倡推进的安葬方式,社会成员对这种葬式的接受程度逐步增强,这与各地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出台补贴鼓励政策密不可分。
据广东省民政厅信息,截至2020年4月,广东已全面实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全覆盖。在 深圳,海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均免费。深圳对骨灰海葬奖补按每份3000元标准发放,其他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按每份骨灰1000元标准发放; 广州对骨灰撒海的逝者家属给予2000元补助,对选择树葬、花坛葬等不立碑丧葬方式符合条件的逝者家属补助500元。
在湖南, 娄底市对城区居民实行树葬、草坪葬、花葬、撒散等绿色生态葬法的,给予每例2000元奖励; 郴州市对城区农村户籍逝者火化后,采取骨灰撒散安葬方式的,在火化奖励1000元之外,再给予每例1000元奖补。 浙江、山东、辽宁、广东、福建等多地也都出台了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丧属补贴少则数百元,多或数千元。
虽然目前国家提倡生态葬,但一部分群众对此表示不能接受,原因有“被人说闲话”“后代无处祭拜”等等。还有群众认为,生态葬就是随便葬、“薄葬”。
记者了解到,目前节地生态安葬在各地推广程度不尽相同,部分地区间差别巨大。专家指出,当前想要进一步扩大新殡葬方式普及范围,需要妥善解决技术、观念、规划、规范等多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