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教育文化

名牌大学毕业生逃离深圳教师岗:等不到公租房 请不到带薪假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22-12-25 13:29:11

 

 

张丽丽的幸福感是公租房和食堂给的。

她住在深圳南山区,公租房的月租不到1000块钱,可以步行上下班;工作日在单位食堂吃饭,一年餐费2500。

安全感则是医保给的。

有次单位组织体检,她查出点小毛病。看病走医保,结算之后,就花了几十块钱。

2019年,“985"高校硕士毕业的张丽丽通过校招,来到深圳南山区当小学老师,虽然不是没有冒出过“被豢养”的狐疑,但丰盛的餐食和虽有若无的房租带来的踏实,比想象中更耐得住咀嚼。

 

| 张丽丽几乎每天都会在社交平台“打卡”分享食堂餐品 (来源:受访者提供)

这种踏实是甜蜜的。在稳定和体面之外,它并没有“剥夺”张丽丽在这座现代都市“买买买”的快乐:工资条不骗人,算上杂七杂八的绩效、补贴,一个月到手一万六七,交完7000块的房贷,还能剩一大截。这还没有算上7、8万不等的年终奖,第一个学期年终奖到手时,张丽丽转头去了万象城,入了一款LV琴谱BB。前几年,单位里的年轻老师很流行寒暑假来一趟欧洲游。

据了解,珠三角第一梯队的东莞、深圳和广州,入编教师年薪可以达到30万,第二梯队珠海等地,入编教师也可以保持月入1万以上的水准。

高薪要求高学历。

放在10多年前,深圳大部分在编老教师的学历是中专、中师;后来招聘新教师要求本科,如今,硕士是门槛。2019年,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高级中学发布的新教师拟聘名单中,20名录取者有19人毕业自清华、北大,而且都是硕士以上学历。

 

张丽丽第一次来深圳就被吸引住了。

那还是读硕士的时候,开完会,她来到市民中心闲逛。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张丽丽呼吸着这个城市的朝气,从来往的行人脸上,感觉到一种让自己向往的生活。那天逛到最后,张丽丽来到了一家书店,不同年纪、不同职业的人在这里驻足,一抬头,横幅上写着“一个城市会因为读书的人而受人尊重”,这句话一下子就打进了她心里,“就算只能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也是很好的。”

 

| 深圳市市民中心 (来源:图虫)

跟张丽丽一样,姜可蒙也是外地人,她从甘肃老家一路考上了一所985高校的汉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去年,在择业的关头,姜可蒙放弃了月薪两万有余的外企offer。“当初有投机主义的成分”,她坦诚,是可观的薪水加上稳定的编制,让她选择来深圳当老师。

高薪给了张丽丽定居深圳的可能。家里帮忙付首付后,张丽丽背上房贷,在没降薪之前,虽然每个月有7000块的房贷,但由于吃住花销很小,生活并不会紧巴巴。

在编制的“队列”里,她有种成为深圳“自己人”的感觉。她打听到学校教师的孩子在择校方面会有政策,“纯从利益得失上考虑,也算是在婚恋市场上加了砝码。虽然现在还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有总比没有好。”

招聘那天,排队面试的时候,张丽丽问起前面人的学历,“北大的”,再问后面的,“南开的”,旁边的问问,“清华的”。她感受到了“内卷”,也感受到了快感,“知道自己选上以后,那一下,确实特别开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我跟这样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证明我也很优秀。”

另外,由于公立学校把学历最高、条件最好的老师掐了尖,深圳教师群体内部有了一条或隐或显的“鄙视链”。

没有入编的代课老师和一些私立学校的老师列在鄙视链末端,总会以考上编制为目标。他们是对这个“鄙视链”感受最深的人,一位18年入职深圳某民办初中的老师就透露说:“我刚工作第一年,学姐就劝我赶紧考编,说我在私校不如别人,而且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这些话。我就不相信。虽然入编的老师确实是学历好、工资高,有优越感,但是你能力不行,一旦降薪,你没有勇气和底气离开。”

姜可蒙的朋友同年从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毕业,就因为学校不够顶尖,被卡在了编制外,朋友最终去了一家私立学校。虽是市里数一数二的初中,朋友时不时被人问什么时候去考编,那语气听上去,就像她现在没有工作一样。

张丽丽、姜可蒙是幸运的,但 “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

 

起因是一只垃圾桶。

陈彭豪下午才磨磨蹭蹭到学校,把班主任姜可蒙气住了——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天迟到。

前两天都是罚倒班级里的垃圾桶,但这次他下午才来,垃圾桶早就被值日生倒过了。

怒气上头,姜可蒙没有想太多,让他去把老师办公室的垃圾桶倒一下,以示惩罚。

当天晚上九点多,姜可蒙刚备完第二天的课,家长群里也渐渐不再有消息弹出,她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先休息一下,回来再做公开课的PPT吧”。刚要起身去倒水,手机接到一条私信,是陈彭豪的家长,“姜老师您好,我们是陈彭豪的家长。陈彭豪迟到,罚他倒班级里的垃圾,谢谢老师能够帮助我们管教他。但是,我们希望你不要让他给你倒垃圾。如有下次,我们会采取合法的手段处理。”

她怔在那里。

因一只垃圾桶而起的纷争,背后折射的是教师和家长的对立情绪。

这还是露骨的。其实,家长和老师之间越来越重的对立情绪,很少表现地这么显著,它更像是小针,藏在底下,绵密地布满双方的阵地,一点点消耗掉彼此的热情和耐性,“你不管做点什么家长都能投诉,我们这儿哪是老师?是服务行业。”

“把自己想象成一架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才会轻松点。”

姜可蒙理解家长。但是她又不敢理解家长,不愿意理解家长。

有一次在睡梦中,她被家长一个电话吵醒。电话那头,是一位焦虑的母亲,因为夫妻大半夜吵架,小孩也跟着没睡好,打电话来是给小孩请假。孩子8点半上学,现在是5点56分。

“我特别理解她做母亲的心情,我能共情到她,她这个时候一定很想找人说说话。但是,我也真的很想骂人,但是我不能骂,不能挂。”那天,姜可蒙在电话里还是像往常那样温柔,只是这种温柔却格外的复杂,里面有真,也有假,有体恤,也有无奈,面对一个投诉“钉子户”,她不敢,后来就不愿意再去共情。

张丽丽就曾经遭到家长的投诉。

家长忘记带孩子测核酸,导致第二天没能来上学,他们去学校把张丽丽投诉了,理由是“没有通知到家长”。学校找她问情况,张丽丽据理力争,把自己当天在群里发的提醒截了图,给领导看。

“学校的意思就是他们都知道,我做的没问题,但是最好别得罪家长。家长不依不饶,要个交代,领导就在学校老师的大群里点名批评我。当时不是社死,是非常丢人,而且,它很影响你在领导、老教师眼里的形象。我们和家长之间不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吗?现在却搞得很对立。”

这里没有多少温情和体谅,有的是压力和心累,甚至剑拔弩张。

 

姜可蒙觉得自己的身体和大脑被挂在钢索上,硬撑着往前滑,一眼望不到头。

工作量持续饱和,是她始料未及的。

早七晚十成为常态 。“从上班到下班,脚不沾地,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每周15节正课之外,还有校本课程、公开课、道法课、延时服务等等,或关系到绩效打分、评职称的非常规任务。

每一节公开课从接到通知,到最终考核完成,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而公开课的考核结果关系到职称的评定。

家长期待深圳的教育是不同的,是与时俱进的。为了给家长交代,学校会在公开课上把“新”当作一个硬性指标。姜可蒙回到了硕士期间的“老本行”——看论文。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时代,老师们需要花大量时间来消化。先由老教师把关,再到级部领导试听,再到学校审核,一节公开课往往要上个四五遍。

我要努力呈现一个大家期待的完美老师的形象。但我私下想,是不是那些专家们也不知道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到底什么?那些在公开课上演练的新理念也很少能用在教学上。”

 

| 用逛公园来释放压力 (来源:受访者提供)

张丽丽今年会轻松些,因为她已经拿下了“应该”拿下的那些奖,现在,她可以休息一阵子。不过越来越繁琐、复杂的校本课程还是困扰着她。每一年,原本简单的课程都会加上新的环节,最开始只需要把课讲好,去年加上了教学设计和做记录,今年又在去年的基础上,加上总结和评比,“环节越来越多,你会怀疑它们除了消耗精力之外,真的有效吗?”

课程之外,身为班主任,姜可蒙和张丽丽需要把很多精力放在学生上,突发事件总是接连不断,所有人都找班主任,所有的责任也会往班主任身上推,“每个月多出这1500绩效可不是白拿的。”

一连五天连轴运转以后,每个周末,属于姜可蒙“回血”的时间是6个小时。

这周六,为了准备期中考之后的家长会,姜可蒙花了一天来分析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制作PPT。让她头疼的是,上个学期其他班的班主任往PPT里放了自己做的视频,被校领导点名表扬,到了这个学期,往PPT里放视频——还得是自己做的——成了所有班主任心里默认必须要做的工作。

周日一起床,姜可蒙面临着选择,是把上午的时间用来“磨”公开课,还是“磨”下周的阅读课?一想到公开课背后的评比,评比背后的支撑考核,以及同事们对自己的看法,姜可蒙只能把那本《夏洛的网》推到一边,找出下载好的论文看起来。

在那每个周仅剩的6个小时里,姜可蒙也没能如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课余的时间可以看看书,精进一下教学”,闲下来,除了躺在床上,她都会去附近的购物广场逛逛,接接睫毛。

最近她爱上了去中医针灸馆按摩,能走医疗保险那种,“按摩特别疼,我就趁着这个机会大喊大叫,有时候还哭出来。”

 

张丽丽是去年开始裁去了年终奖,“以前每个学期发一次年终奖,去年该发钱的时候,却没发,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今年三月份左右也没发。”而去年刚刚入职的姜可蒙虽然在入职时被承诺“怎么都有30万”,而实际上,她从工作到现在的一年,都没见到年终奖的影子。由于每个月都要补贴家里一笔钱,张丽丽甚至有了“捉襟见肘”的感觉。

降薪之后,行业里又觉得教师变回了“钱少事多”的工作。

陡然降下30%的薪资,让教师正在失去它“性价比”。不过老师们也并没有因此就大批地离开。

 

| 某社交平台的深圳教师群里,老师们讨论降薪后的去留

张丽丽选择忍着、留下来,因为有房贷。“我不敢走,只能‘消费降级’。现在也很少再大手大脚地花钱。”姜可蒙也没有离开,今年才是她正式工作的第二年,虽然经常自嘲是被投机主义“愚弄”了,但是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眼下的她没有更多好的选择,“我也不知道自己除了老师还能做什么。也许是考博?但是无论是从家庭责任还是就业来看,都不现实。”

不过还是有人离开。不久前,张丽丽的一个同事转行去了华为写代码。同事是计算机专业,本来毕业时就拿到了大厂的offer,但最终在大厂裁员压力下还是选择了来到这里做老师。降薪让教师失去了经济上的吸引力,再加上身处其中,发现教师这个工作并不比码农轻松,让他在今年七月选择了离职。

姜可蒙也在琢磨着未来的打算,现在,把她跟这份职业牵系起来的,除了现实的考量,只剩下批阅作文时候的快乐——“深圳冬天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像早上妈妈叫我起床一样”,每次看到这样的句子,姜可蒙总是会被打动,“现在,如果说有我真正想做的事,就是回到妈妈的怀抱里。”

如果离开,能做什么?拼命在这个时代中计算自己位置的老师们,开始学习如何面对真实世界。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使用化名)                                                                                                                                                                                                          “有点钱,有点闲,有点尊严。”这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呦呦(化名)对深圳教师的第一印象。

近年来,“清华女博士生到深圳高中当数学老师”“深圳30万年薪聘中小学教师”“深圳一高中20位新老师19位来自清北”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深圳教师岗成了名校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

呦呦于2021年的夏天入职深圳的一所中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公租房的申请在登记了个人信息后就没了消息,更多时候,她需要为8000块的月薪精打细算。耗时耗力的公开课往往只“表演”一遍,教书育人之外,老师要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数不清的会议上。

看清“象牙塔”的B面之后,涌入深圳教师岗的“985”毕业生开始逃离。

呦呦正在上课。图/受访者提供

【1】吸引

呦呦是从2020年的一场秋招宣讲会,开始关注深圳教师岗位的。

在宣讲会上,呦呦了解到,深圳的老师可以申请公租房,还有高比例公积金等优厚待遇。没有老师向他们承诺能拿到多少钱,但呦呦想起了新闻,“说龙华区的老师一年总共有28万左右。”

2019年9月,深圳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发布消息称,拟聘区教育局下属公办中小学在编教师约400人,本科毕业生年薪超26万,研究生年薪超28万,除五险一金外,全日制博士奖励20万元,优秀毕业生奖励3~8万元,并优先申请人才住房、长租公寓,全年带薪休假超165天。

让呦呦心动的,不仅仅是优厚的福利待遇,还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和寒暑假。彼时,她刚刚结束了在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实习。

律所的工作繁重,呦呦很少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手机是不可能关机的,如果周末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就要在周末把它完成掉,完全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放空的时候。”除此之外,实习也让她体验了频繁出差的疲惫感。

在律所度过了一段非常劳累的生活之后,呦呦觉得,当老师,或许是一种会让自己比较满意的状态。“我比较喜欢用当时龙华区来宣讲的老师说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个职业:有点钱,有点闲,有点尊严。”哟哟说。

于是,呦呦早早投入到了深圳教师编制的报名和面试中,并于2021年春天考上了龙岗区一所初中的编制。与此同时,毕业于四川大学的木子刚刚得知,“去深圳当老师”也可以成为自己就业的选项之一。

大四下学期,木子在豆瓣刷到了一个分享深圳教师岗上岸经验的帖子,发帖人的情况跟木子相似:普通“985高校”,本科,新闻传播大类,没有实习经历,没有教资。

深圳教师岗吸引木子的理由很直接:钱。帖子里提到,入职的第一年所有福利加起来约有27~28万,到了第二年,可以达到30万。“我心想,天呐,刚毕业就能拿快30万,也太爽了吧。”木子说。

木子自认为没有什么技能,“像我们学文科的,很难刚毕业就能拿到一份相对高薪的工资。而且作为一个普通的本科毕业生,你干啥能一年挣30万呢?所以我就觉得先干两年攒点钱也是一种选择。”两个月后,木子成功拿到了龙华区一所小学的offer。

【2】挫败

名校毕业生涌入深圳当老师,呦呦和木子并非个例。

据中国日报,龙华区教育系统2019年秋招入围体检人员中,本硕A类双一流有219人,占比为44.6%;A类双一流和部属师范毕业生分别有95人和62人,各占19.35%和12.63%。

面试过程中,呦呦能够明显感觉到,学历是一块很重要的敲门砖。通过总结一起面试的人的最终去向,呦呦发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四所老牌“985”是最受优质学校欢迎的。而一位和呦呦一起面试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最终只拿到了龙岗区下属学校的offer。

木子也承认,自己任教的小学,当年录用的“985”硕士毕业生占比达到了70%,本科生也大多毕业于头牌985院校或部属师范学校。“所以我当时也挺感恩学校能要我,因为从他们客观筛选的标准来看,我当时那个条件,算是比较差的了。”木子说。

呦呦理解学校招聘对学历的要求,“毕竟学校把人招进来,直接给了编制,它肯定需要你能给这个学校带来一些什么,这个学校才会选择你。”在呦呦看来,他们这些来自“清北复交”“985”“双一流”的老师,就像是深圳各中小学的标杆,“学校有拿得出手的师资,对于家长来说就是招生最好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学历却不能跟教学能力画等号。名校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拥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但也因此容易对学生产生更高的期待,加上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训练,劣势很快显现。

入职不到一个月,呦呦便看到了自己与师范毕业生的差距。

学校要求课堂既要以学生为主,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要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对上道法科目的呦呦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我觉得我很难把控课堂效率和学生参与度的平衡,很多事情我讲的太少,他们会记不住,但讲得太多,学生在下面可能已经跑神跑的都差不多了。”第一次公开课,虽然已经练习了三四遍,呦呦还是上得枯燥、沉闷。

一位同时期入职的师范毕业生跟呦呦形成了的对比。除了能结合视频等形式高效教授知识点外,呦呦发现,每一位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这位老师都能给出不同的评语。

“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某一个行为反映出的心理是有理解的,她能很好地观察学生的反应,提问、互动,把课堂讲得特别有新意。但是我就做不到,因为我可能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呦呦说。

呦呦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壁垒,从小就具有目标感的她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小孩不写作业?为什么会有小孩不听课?”她无法理解这些学生的想法,也没有办法去跟他们沟通。

差距出现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挫败感。入职约两个月后,呦呦在社交平台记录了自己遇到的“职业困境”。约900字的“小作文”里,充斥着“成就感低”“价值感低”“自我怀疑”等字眼。

一个发育比较迟缓的男孩令呦呦印象深刻。一次,男孩跟同学发生了矛盾,情绪比较激动。班主任便通知家长,放学后安抚男孩的情绪。结果当天男孩被父亲打了一顿。

“他告诉我,他爸爸经常打他,拿手机充电线抽他的脸,还拿湿毛巾,还带着一点的水,这样去抽他。”呦呦记得很清楚,男孩说话时,眼里充满了恨意。“我还是希望我能在孩子的生命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是我当老师的初衷。”但那一刻,呦呦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木子生气时,收到了学生安慰的纸条。图/受访者提供

【3】差距

“象牙塔”的AB面,不仅仅存在于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之间,木子和呦呦心中“有钱有闲有尊严”的教师形象,也开始从理想形态中剥离。

木子来自新疆的一座小县城,家乡只开通了一条高铁线路,没法直达大学,更到不了深圳。去到深圳之前,木子对这座城市有着许许多多的想象:高楼大厦、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环境开放又包容。

报到那天,木子却感觉“被坑了”。学校坐落在一片城中村中,最近的地铁站要走三四公里。飞机落地后,木子乘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又换乘公交,颠簸一路,才到了地方。

映入眼帘的是拥挤的自建房,“学校旁边有一个小区,楼栋之间挨得特别近,感觉伸个手都能碰到。”木子说,学校建在一家工厂旧址,老旧的厂房之间,立起的一栋新建筑,就是教学楼,离学校最近的商场,在几公里之外。

入职的一年间,木子去了两趟海边,她记不住景点的名字,只知道都很出名,但“到处都是人头,就是看人头去了。”大部分的生活,木子围着这方圆几公里打转,“一年里,我去繁华地区的次数很少,感觉自己到了乡镇。”

曾经最吸引人的工资和福利也不似预期。木子入职时没有教师资格证,工资只能按临聘教师的标准发放,加上每月的班主任补贴和看延时、午休的补贴,再算上公积金,木子一年的收入在15万左右,“有教资的老师入职第一年应该有20万。”

但即便如此,木子仍觉得“这个工资算很好了”。因为学校提供了住宿,食堂的三餐方便又便宜,“基本上吃住都没花什么钱。”

相比之下,呦呦就没有那么幸运。她入职那一年遇到了降薪。呦呦没当班主任,试用期一年,每个月的到手工资是8000元。学校有免费宿舍,上下铺,2人一间,但呦呦想要属于自己的小厨房和电视,只能在学校附近租了单间,一个月3000多元。

公租房不是人人都有的,各区的情况也大不相同。“像光明区、宝安区,它的房子比较多,人少,就好分配。但如果是在人多的南山区,就没那么好分了。”呦呦说,也不是在房多人少的区就能分到公租房,区里按指标将公租房分到学校,学校再根据入职年限、个人情况分到个人。老师们能做的,只有报名,然后排队,等。

【4】琐碎

呦呦是带着“传道受业”的憧憬,选择的教育行业。但真正入行之后,无力感却时常侵袭她。

最明显的例子是公开课。每堂公开课之前,需要至少4次的公开磨课,然后挑选一个跟老师配合最好的班级,正式上课。呦呦看过最夸张的公开课,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后自己编写剧本、拍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上课的板书也都是用贴纸贴出来的。

“我觉得这就是在演戏。”耗费老师和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却不可能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堂课,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木子的大部分时间也被上课之外的琐事占据。工作前两个月,她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早上7:30打卡,看早读,上课,带午休、延时,送学生放学,处理其他工作。“有的时候在连着站两三个小时,喝不上一口水,坐不下来。”学生傍晚6点离校,木子却常常要加班到晚上10点。

会是开不完的,一周至少3次,周一放学后是固定的例会,语文科组每周还有备课讨论。班主任每个月的补贴也不白拿,传达通知、测体温、填表、比赛、看班,木子甚至没有备课的时间。

家长会因为孩子没能选上学校的社团提出疑问。学生的告状和家长的投诉像一根吊绳,随时提着木子的神经。“老师,我水杯坏了”“老师,我没拿橡皮”“老师,他说我坏话”……每个课间,木子前脚刚回到办公室,学生们后脚便会涌来。在深圳,哪怕是对这些小事的处理,也关乎家长对这位老师是否“称职”和“公平”的考量。

矛盾的爆发点是一把尺子。一天,木子刚刚结束了三节连堂课,学生来找她告状:他的尺子被同学掰弯了。同时,木子接到消息,有学生打架。“在我眼里打架比尺子更紧急,我就先去处理打架的事情。”临走前,木子叮嘱学生,可以先试着跟掰弯尺子的同学沟通一下。

当晚,木子就接到了学生家长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质问她、斥责她,“家长认为作为老师,学生来找你,是觉得你值得信赖。如果你不及时帮孩子处理,以后他有问题都不敢找你,在学校里也就没有安全感。”

木子试图解释当时的情况,家长却坚持认为,孩子被掰坏尺子后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是一件很恶劣的事情。木子觉得很无奈,班里50多个孩子,意味着背后还有50多位家长,“我不可能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妥善解决,我已经尽最大可能去做到我最好了,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也正因为害怕面对家长,呦呦很排斥当班主任,哪怕这是评职称的必经之路。

【5】逃离

工作仿佛抽空了木子的精力。每天下班之后,她已经没有心情处理自己的事情,“就想往床上一躺,然后刷刷短视频。”偶尔,她会趁其他同事下班后,在办公室练一练钢琴。这是难得属于她自己的时间。

逃离的念头产生在今年6月份。工作近一年,木子没有请过假,“但那时我们搞完‘六一’活动,第二天早上醒来,我感觉身体很不舒服,嗓子也说不出来话。”木子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当时便请了假。

请假却不意味着休息。虽然一早便告知了家长,自己不舒服,木子还是收到了家长的信息轰炸。“基本都是说,谁的水杯今天忘拿了,谁的鞋子穿错了,我只能再去转达副班主任。”而请假当天没上的课,木子也要想办法给学生补回来。“我觉得这种生活特别窒息,休息也不能安心休息。”

昏昏沉沉地忙碌一天后,木子发现,领导没有通过她的请假申请。她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在这里干到头了。“我觉得我就是想生病,想休息一下,为什么不给我批?”很快,她递交了辞职信。

呦呦的教师职业生涯只持续了一个学期。

这三个月里,她感觉自己时刻被束缚着,“我每天的心情都很差,很想哭,没有任何的方向感。只能告诉自己,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坚持下去,你有稳定的工作,以后也有时间照顾家庭。”呦呦发现,每天都要找理由说服自己不要放弃这份工作时,离开的时候到了。

毕业前,呦呦的120位大学同学里,有10人选择了当老师。如今,已经有两位和呦呦一样,选择了离开。2022年春节后,呦呦拿到了一家魔圈律师事务所的offer。随后,她来不及跟学生告别,便去到北京,开启了新工作。

木子的两位同事走得更绝决,他们已经拿到了编制,辞职需要支付5.4万元。其中一位同事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外界眼中“最轻松”的美术老师。课余,管理着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和学校各种活动的美工工作。木子想,他可能是身兼数职,压力太大,便辞职专心考研去了。

裸辞后,木子开始在云南旅居。她和朋友在大理的一个村庄里租下一栋带院子的二层小楼,添置了钢琴,还养了两只猫,“我们随心所欲地,想出门逛逛就会骑电动车出去,吃点好吃的,或者去洱海边、山里走走。”

村子不用挤地铁,不堵车,骑着小电驴就能疯玩好几天。集市分不出来周末和工作日,人们天晴出摊,下雨休息,每天都自由且热闹。“我感觉,这种才叫真正的生活吧。”木子说。

呦呦也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出租屋在北京国贸附近,每天下班时,能看到楼宇间霓虹闪烁。工作依旧忙碌,但她在北京认识了很多同行的朋友,周末大家会约着一起玩飞盘、聚会,“感觉挺自由。”

她很少想念当老师的生活,但也珍视自己在那三个月里的收获。离职后不久,呦呦看到了一位学生发的朋友圈,配图里是呦呦离职的消息,配文写着:对我最好的老师走了。呦呦知道,无论如何,她曾经付出的爱,已经有人感受到了。

九派新闻记者 陈冬艳 实习记者 张玉霖 何婷                                                                                           近日,网上疯传深圳清北教师大逃离,因为年薪大降8-10万,从高峰期的35-50万跌落到20几万,一些名校毕业的老师认为自己被骗了。其实基本薪酬都没有变,主要是福利与年终绩效奖金变动比较大。而且我自己觉得这才是正常的薪酬,之前是人为的拔高了。

据了解现在的分配方案是:取消了每年年终3.3倍的绩效奖金。这个是影响最大的部分,一般在8-10万左右,大概占了绩效奖金的60%。取消了每月养老补贴500元、每年计划生育奖励8000元、减扣了每月1000左右的住房公积金。增加了每月2000的补贴。

即便这样,入编不长的老师依然每年可以实际到手20万左右,一般也有17万到手,这个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一些老师的观点只是情绪的表达,相信很多老师依然会尽心尽职,情况教学。

有人说工资到手20几万。住房公积金到手十几万双边。房补两贴也有好几万。一共稳拿30几万,只是减少了不该发的。只能说明有些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毕业生去当老师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只是为了钱。这话有点偏激,深圳的消费水平,薪资低真的不好过。

还有人说,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工作,教师是事业编吧,如果不想干辞职好了,外面一堆排队的,每年还有这么多毕业生,地球缺了谁还是照样转,感觉教师收入20万以上都是不合理的,比较养老金和公积金比外面的高这么多了。

圈子不一样 ,有的人觉得一年17万很多了,有的人觉得没必要买房子,有的人大专毕业几年也能年薪30万,有的人在深圳混很久也仰望不了一年17万,圈子不同,格局不同,没必要比较。对于高材生他们学生时代肯定是付出更多的,要求好待遇很正常没必要眼红,对于圈子不一样的人觉得20万年薪就已经很满足很高了,身边环境不一样。同样的工作正常完成和高质量完成得到的待遇是可以差别很大的。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