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河南郑州未提前沟通将870人运抵我市
11月26日,江苏省徐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称,11月25日凌晨,未经提前沟通,郑州市先后三批26辆大巴车载客抵达徐州市。接报警后,市防疫指挥部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经社会面多种形式深入排查,共计排查乘客870人,为郑州航空港区重点企业离职员工。根据员工本人意愿,截至11月26日凌晨,绝大部分员工已闭环转运离徐,相关信息已推送目的地,暂时滞留我市人员已落实闭环管理,疫情风险总体可控。
通告指出,近期,国内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徐州市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双重压力,防控形势复杂严峻。经专家组研判,市防疫指挥部决定,自11月27日零时起,全市公共交通、重点场所核酸查验标准,从72小时调整为48小时。公共浴室、桑拿房、餐馆酒店、网吧、商场超市、宾馆等人员密集、空间密闭的公共场所要严格防疫管理,必须在入口醒目位置张贴“场所码”,做到逢进必扫、逢扫必验、不漏一人;同时严格查验进入人员健康码、行程卡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落实不到位的不得开放或营业。
周蓬安
很明显,郑州这事干得极其不地道,极其不厚道。过去大家经常提到“底层互害”,该事件似乎就要上升到“省级互害”了,政府的形象往哪搁?这种做法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制止,甚至会酿成区域性冲突。
此外,这870人被转来转去,他们的安全如何保障?我担心,决策者的脸肯定会被他们骂得发热、发烧。当然,前提是他们还有脸。我是长期生活在最基层,了解这870人现在是如何骂人的。我相信作此决策的人,负责强制转运的那些人,也都了解这870人现在是如何骂人的。
该事件应该如何处理?本市几年前发生的一个“跨省”污染环境案或许有些借鉴之处。
2019年12月4日,安徽芜湖“1·29”跨省非法倾倒固废污染环境案一审宣判,被告人曹某、胡某为谋取非法利益,到浙江省嘉兴、杭州等地联系收集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并在安徽省芜湖市寻找倾倒地点,将含有有害物质固体废物运输到芜湖非法倾倒,非法处置的固体废物总量达7164吨,造成公私财产损失425万余元、鉴定费84万余元、生态环境恢复工程费用615万余元。
法院以污染环境罪判处各被告人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至一年一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二十万元至二万元不等。同时被告单位嘉兴市绿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犯污染环境罪,判处罚金人民币四百万元。被告单位杭州沃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犯污染环境罪,判处罚金人民币七百万元。
要知道,最新的高风险区划分,郑州就有1268个,其中郑州航空港区也有多个高风险区。那么,在没有高压氧仓护送的情况下,郑州方面将高风险区的870人“跨省”送出,也不与当地疫情防控部门做好交接,难道就不担心把病源带入江苏,让疫情扩散?
很明显,这严重违反了疫情防控操作规程,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此举会让疫情恶意传播,已经严重违法,而且性质极其恶劣。因此呼吁徐州市公安局立即“跨省”抓人,将作案者缉拿归案。如果遭遇郑州当地警方阻拦,请提请江苏省公安厅抓人。 兼听则明,是郑州“夜袭徐州”,还是徐州拒绝接收自己老乡?
用这样的方式登上热搜,实在是令中原父老汗颜。
11月26日,徐州发布发布消息称:11月25日凌晨,郑州未经提前沟通,将先后三批26辆大巴车载客抵达徐州。接报警后,市防疫指挥部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经社会面多种形式深入排查,共计排查乘客870人,为郑州航空港区重点企业离职员工。根据员工本人意愿,截至今日凌晨,绝大部分员工已闭环转运离徐,相关信息已推送目的地,暂时滞留我市人员已落实闭环管理,疫情风险总体可控。
一时间,舆论沸腾起来。疫情三年来,这算是地方政府的第一次“公开撕”。
为了自己城市“清零”,便把风险转运到别的城市,这种行径被网民大骂“无耻”。
经过发酵,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热门。网民称郑州这一行径为“夜袭徐州”,为11月23日,郑州清零“五日攻坚战”的第一战。
很多河南人都为此感到面上无光,甚至,有河南本土自媒体发文,说此行为是政府行为,与郑州人、河南人无关,并向徐州道歉。
然而,兼听则明,事情却有很多蹊跷的地方。
1、如果真的是“偷运”,为何还会大张旗鼓?会有警车押送?偷偷摸摸干岂不是更好?
2、如果真的是“偷运”,为何能够直达徐州市淮海广场?徐州是否有路卡?徐州是否对外地车辆查验核酸证明?
3、这些员工是不是徐州籍?徐州籍返乡是否需要报备?如报备,徐州是否提前知晓?
4、富士康员工不代表就是“阳性病例”,为什么会被称为“转运”?为什么会如此妖魔化富士康员工?
5、还有就是,如今老百姓跨区流动,难道都不被允许了吗?
知名评论员王攀老师评论称,所谓的夜袭徐州,是江苏人员回乡,江苏父母官不接。而且,这些员工是16日前后,来郑州工作,因为不适应要离开,厂里给了1万元补贴,然后被送回。之所以送回,是怕他们徒步返乡。
另有网友称,本来电话已经对接好,车辆抵达之后,才联系不上,没人来接。
如果以上说法属实,那么,郑州此举,是在帮被自己家乡拒绝的徐州老乡回家,做了好事,却被倒打一耙,吃了哑巴亏。
谁是谁非,目前还不明了。
有句话说,不要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要放过一个坏人。这件事影响的是1200万郑州人的名声,1亿河南人的名声。
以上均为民间声音,期待郑州官方能够发声,澄清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