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环境保护

中国已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0处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17 17:12:15

   我国新增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前已达30处

  近日,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四川省通济堰灌区、江苏省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和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4处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0处。
  我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这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
  我国是农业古国,也是灌溉大国。悠悠岁月长河里,古人建设了翻山越岭的渠系、结构精妙的涵闸、设计巧妙的堰堤。
  这些灌溉工程润泽平畴沃野,饱经岁月洗礼,见证了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许多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年新添的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哪些特色?目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该如何继续保护好这些瑰宝?
 

  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凝聚古人治水智慧
 
  从天府粮仓到江南水乡,从连绵丘陵到低洼之地,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属于不同类型的灌溉工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成都平原,岷江奔涌。千百年来,通济堰灌区引清水浇灌万顷良田。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党委委员李忠孝介绍,通济堰依河势水势而建,进水口选在岷江、西河、南河交汇处,充沛的水源满足了灌区农业用水需要。筑坝开渠还顺应地形走势,可让河水自流入田,有效降低了用水成本。此外,辫状渠系也是通济堰的一大特色。干渠纵横贯穿,支渠斗渠交织延绵,宛如发辫。“洪峰到来时,辫状的渠系布置可拓宽河床,迅速降低汛期水位,减少损失。”李忠孝说。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核心区位于江苏泰州兴化市。“这里是里下河腹地的湖荡沼泽地带,遍布着千千万万座水中土丘。古人为了抵御洪水,垒土成垛,垛上垦田,造就了万垛齐耸、千河纵横、稻田棋布的壮观景象。”兴化市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科科长朱荣慧介绍,垛田建设持续开展,逐步发展成包含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在内的复合灌排工程体系,并沿用至今。
  在浙江省松阳县,青山环抱间,松阴溪蜿蜒向前。坐落于此的松古灌区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松古灌区以松阴溪为水源,筑堰蓄水,通渠引水。干支毛渠互相交织,串联起一座座河塘,形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千百年来,当地还探索出了轮灌制,上下游依次引水灌溉,提高了用水效率。”松阳县水利局河湖管理中心主任李潮胜说。
  落差近千米的陡坡梯田,是江西省崇义县上堡梯田的特点。这里梯田层层叠叠,依山延绵,似螺似链。“上堡梯田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山顶森林茂盛,涵养水源;溪水顺山而下,节省人力;梯田沿山体布置,垒石筑埂,保持水土。完善的灌排体系形成了山养林、林蓄水、水润田、田保土的良性循环。”江西省水利厅宣传文化办公室主任占任生介绍。
  “新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古人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势、水源条件、生态环境等,创造性地设计建造而成的。这些工程具备引水、蓄水、配水、排水、防洪等完备功能,凝聚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水智慧、哲理、工程技术与管理理念。”国际灌排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高占义介绍。
  “历史上,我国建设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成为一座座活态的水利工程博物馆。”高占义说。
 

  在灌溉排水、防汛抗旱等方面仍发挥效益
 
  不久前,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水稻喜获丰收。“今年村里水稻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130亩,亩产达780.2公斤。”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说。
  沉甸甸的丰收,便受益于通济堰。作为一座灌排兼容的水利工程,通济堰至今依然承担着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任务,灌溉面积达52万亩。
  通济堰管理处运管科高级工程师陈志明介绍,通济堰因地制宜,巧妙地实现了灌溉、抗旱、防洪等综合功能,还建立了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近年来,通济堰灌区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供水能力不断提升。
  一座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我国水利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为灌良田、护安澜、兴产业提供着有力的支撑。
  松古灌区至今仍灌溉着16.6万亩良田;位于湖南省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让潺潺流水源源不断滋润着稻田;去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潦河灌区,是江西省兴建最早的多坝自流引水灌区,目前灌溉农田33.6万亩,惠及人口26万……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多元功能也在逐步释放。
  路从景中穿、人在画中游,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凭借着独特的水利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我们充分挖掘水上森林、湿地公园、生态水面等潜力,鼓励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让垛田再生‘金’。”朱荣慧说。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灌溉工程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是祖先的宝贵遗产。守好瑰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李潮胜说。
  李潮胜介绍,松古灌区不仅有丰富的古堰水文化遗产(物),还保存大批相关的榜文、碑刻(志)、摩崖石刻、文选等资料。
  “我们已发现和验证元、明、清时期的碑刻14方、榜文18篇,真实还原了灌区立项选址、政策处理、水量配置、长效管理等近乎所有古堰水事管理事项,这些是研究我国中小流域灌区古代灌溉工程的宝贵实物文献。”李潮胜说。
  “我们在全面摸排、收集、整理遗迹遗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水利博物馆、推进现场水文化展示工程等,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载体。”李潮胜说。
  朱荣慧介绍:“去年兴化水利文化馆建成,围绕垛田水利历史、文化和遗产保护,全景展示‘锅底洼’的地形、垛田的形式和五湖八荡七纵七横的水网特色,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垛田文化。”
  同时,管理保护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崇义县出台对上堡梯田的管理保护制度,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设立保护区。眉山市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遗产宣传教育体系、保障措施体系、文化挖掘及展示体系、利用与发展体系等,让千年古堰持续造福灌区人民、服务地方发展。
  高占义建议,今后相关部门应着重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编制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利用的关系,探索长效管理运行机制,让古老的灌溉工程遗产持续焕发生机。
  此外,专家建议,下足绣花功,深度挖掘灌溉工程遗产的工程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使之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


       本报记者 王 浩 王明峰(来源:人民日报)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