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万 北漂 务工青年近半初中学历 1/4来自河北
他们的来京之旅,正是团北京市委调研发现的典型模式之一。在调研组的分类中,魏则兴属于“相对集中管理的建筑、保安业青年从业人员”,这一群体大约占青年流动务工人员的10%,其来京渠道呈现出“明显的乡土地域特征”。“由于技术含量低、由公司统一招工,统一承接工作项目,因此同一地区人员结伴而行、由老乡介绍来同一单位的现象非常多,并且呈现成建制流动的现象。”调研组解释,在此基础上,该群体在可信赖的朋友圈中63%的为老乡。
这一调研共选派数百名调研人员,召开座谈会50多次、面访6700余人、深访500人,其中,面向青年流动务工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5827份,其中有效问卷5494份。
除了乡土地域关系,血亲关系也是来京和就业渠道的典型模式。这在占青年流动务工人员10%的“大型商场市场中的青年销售人员”身上体现最为明显。调研组发现,该行业常出现“家族式承租商铺”、“商户雇用自己老家的亲戚帮助销售”、“兄弟姐妹一起来京从事该行业”的现象。
特殊的雇佣关系,也让这一群体与社会接触少,最终形成“信息获取、困难解决严重依赖雇佣和老乡关系”的局面。
这不是个例。调研显示,在占青年流动务工人员48%的“分散就业和生活的流动务工青年”,其遇到困难也更愿意求助于老乡同事。
这些老乡,都来自哪些地区呢?调研组发现,青年流动务工人员来源省份前六位的分别是河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山西、安徽,全部是北京周边的北方省份,约占总量的60%,其中河北一省就占了总量的四分之一。
这种流动人口来源地结构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分布规律一致。根据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北京居于全国主要流入地省区市第四位,仅次于广东、浙江、上海。而作为所在聚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广东也有六成以上流动人口来自邻近的省区。
77%从事第三产业,两类工种的六成员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
追逐“北京梦”的过程并不轻松。在北京恒安卫士保安公司的地铁安检员郭艳茹看来,最直接的感觉是“虽然天不亮就起床,回到寝室已经天黑,但你会很开心”。
郭艳茹把生活描述为“有纪律,也很便利”:吃住都在基地,食宿统一管理,5点开始有早餐供应,上午9点统一检查卫生,晚上12点按时查寝、熄灯。上、下班排队,下班后由中队长统一带回基地点评,晚上还有班务总结会。
魏则兴刚来北京的时候,则经历过多个工地的变化。起初的上班时间是9.5个小时,并要根据工期的长短进行调整。工地先是和平里,后来又到了西直门、北京北五环外的天通苑,2004年开始又在北京东边的通州工作了两年。
这在相对集中管理的建筑、保安业青年从业人员群体中已是常态。这一群体多数由建筑劳务公司、保安公司招募、培训、管理,根据需要派驻到各施工工地、驻区单位,不论派遣单位还是使用单位,都有明显的单位制管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