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医药安全

河南潢川县3人因蜱虫病去世

来源:保健时报  发布时间:2022-06-05 16:03:03

  5月27日,河南信阳市的黄先生反映,近日,在潢川县,有三位老人都因为“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俗称蜱虫病)而不幸病逝,还有一人正在治疗中,而他们都曾为一名此前去世的感染者净身。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 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通过蜱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导致人传人。但有病毒学专家指出,总体来看,类似传播事件“较为少见”。

  “去年村里有个老人被蜱虫咬死,但多人传染事件此前在我们村从未发生。”天桥村党支部书记徐书记表示,目前村里每天开展消杀工作,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信阳市疾控部门人员、潢川县级领导已分别前往当地了解情况。

  信阳市疾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经向潢川县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咨询后,对方称已了解该情况,近期将前往调查。

医生:这种病毒有人传人的风险

    

  专家解释,蜱虫长期寄生在不同动物身上,当蜱虫携带了这种病毒后,叮咬了猪、牛、羊、猫、狗、鸡等宿主,这些家禽也就成为了中间宿主,但它们通常不会发病,当其他虫类从这些动物身上吸了血之后再叮咬了人体,就会把病毒传给人群。

  “这种病毒在野生动物身上多见,因此户外的草丛、灌木丛中的虫类,比如蜱虫、蚊虫、跳蚤等,常常成为病毒传播媒介。”

  除了虫叮咬, 临床病例中还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患这种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也曾接诊过一家六口,因家中长者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去世,贴身护理的家人也不幸染病。


  高发季野外活动要做好防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季节性发病的,5-7月为主要高峰期,就是因为蜱虫在这个季节里会大量生长、繁殖,而这刚好也是人们最喜欢参加户外活动的时候。

  

  医生提醒,大家如去野外活动一定要注意防护:

  ●首先,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建议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且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

  ●当天的户外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

  ●必须长时间待在野外或露营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如果发现已经被蜱虫叮咬了,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也不要去生拉硬拽,网上传的酒精擦和烟头烫也都不靠谱,蜱虫的口器是深埋在皮肤里,只要它不主动松口,只能切开才能把口器完整取出。”

  来源:澎湃新闻、都市快报 

  近日,河南3人因蜱虫病病逝一事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上人们认为,端午过后,“五毒”滋生,各类毒虫变得更加活跃。为此,专家们介绍了夏季一些常见的毒虫叮咬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蜱虫叮咬,先涂酒精再用镊子取

  蜱虫病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通常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传林介绍,被蜱虫咬开始时多无痛感,但不久就会出现局部伤口、瘙痒、红肿、疼痛、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局部感染,出现皮肤溃烂、组织炎症等。蜱虫可引起宿主感染蜱传脑炎、鼠疫、兔热杆菌、新疆出血热等,潜伏期为1~2周。发现蜱虫后应该尽快取出,若任其叮咬,轻者出现皮肤水肿出血症状,重者则可致死。

  蜱虫叮咬后,切忌强行拉拽,否则蜱虫的头部或口器会残留在皮肤里,造成进一步感染。同时也不要用手把蜱虫捏碎,因为蜱虫已经吸食到的血液可能存在致病微生物,倒流进伤口里会造成进一步感染。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介绍,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钻入皮肤的情况,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取出后,用碘伏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被蜂蜇伤,刺要用针挑,不要拔

  蜂类的毒刺释放的毒液,既可能致敏也可能致病。轻微情况下,蜂蜇之后一般会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局部症状,蜂刺部位可发生化脓、中心处坏死,可持续数天;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致残、致死等情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医生刘斯介绍说,通常蜜蜂不会随意攻击人类,遇见蜜蜂不要用手挥舞驱赶,远离它即可。如果奋力驱赶,蜜蜂会误认为遭到攻击,从而发出信息招来同伴群起而攻之。

  普通蜜蜂的蜇刺毒性不大,可用苏打水、肥皂水等碱性溶液涂敷蜇伤处,也可以用清水反复冲洗,清凉止痒的药膏有利于皮疹消退。

  但如果是被胡蜂蜇伤且毒刺留在皮肤表面,不要轻易用镊子拔出刺,以免挤压毒刺根端的毒囊,导致更多毒液注入体内。此时要用针头或注射器挑出,不要大力挤压伤口。处理后立即就医。


  被蜈蚣咬后,冲洗伤口至少10分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急诊医学部动物咬蜇伤科专家庄鸿志介绍,蜈蚣毒液呈酸性,咬人时顺着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被咬后的严重程度与蜈蚣大小、咬人时注入的毒液量有关。

  被中小型蜈蚣咬伤后,多数仅出现局部症状,皮肤可出现两个瘀点,多有红肿、灼热、剧痛和刺痒感,以及伤口附近的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发生水疱、瘀斑及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癜。一般在数天内好转、消失。

  被大型蜈蚣咬伤后,如果注入体内的毒汁较多,除局部症状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和蛋白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少数患者有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尤其是儿童,可危及生命,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被蜈蚣咬伤后,应赶走蜈蚣,不可再用手拍打,以免被其再次咬伤。同时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10分钟以上,减少毒素吸收,并用碘伏对伤口周围进行消毒,切勿挤压伤口排毒,肿胀明显者可冷敷消肿。处理后及时就医。


  被蜘蛛咬后,冲洗伤口并加压包扎

  蜘蛛咬伤也已成为急诊科中比较常见的动物致伤之一,普通咬伤仅局部疼痛,剧毒蜘蛛咬伤则可危及生命。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庆军介绍,蜘蛛咬伤后,被咬伤处会有剧烈针刺样疼痛,或可见小片青紫区伴周围发红,部分可见两个点状的牙痕,多有皮疹及轻度水肿。有些咬伤患者可见皮肤周围水疱或组织坏死病变。

  被咬伤后,要尽量记住蜘蛛斑纹和颜色等特征,有条件者拍摄留存致伤蜘蛛的照片或者将致伤蜘蛛浸泡在75%的酒精中保存,同时尽量减少伤肢的活动。早期加压包扎有利于减缓毒素的吸收,利用周围清洁水源冲洗创口,并及时就医。


  遇到隐翅虫,千万别用手拍

  隐翅虫的鞘翅特别短,只能盖住腹部的前缘,看着就像没有翅膀似的,所以叫隐翅虫。王传林表示,隐翅虫的血液、淋巴液和生殖器内含有毒素,受压、被拍打、碾碎的时候会释放强酸性毒汁,导致皮肤灼伤,引起隐翅虫皮炎。

  遇到隐翅虫可立即驱赶,或使用驱蚊水、蚊香等驱赶隐翅虫。夜间在户外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灯下,因为隐翅虫具有趋光性。

  如果接触了隐翅虫的毒液,出现局部红肿、瘙痒、水疱、疼痛等皮炎症状,可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等碱性溶液清洗受损皮肤表面,中和酸性毒液,然后及时就医。(楚超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