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医药安全

家长为9岁女孩长身高打“性抑制针”半年花10万元

来源: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2022-05-07 20:51:10

   近日,一则 “9岁女孩打性抑制针半年花十万”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性抑制针”“中枢性性早熟”相关话题引发强烈关注。

  据报道,女孩妞妞(化名)的家长被医生告知,妞妞属中枢性性早熟,可能出现初潮来得过早的情况。到那时给妞妞长个子的时间就不多了,最多还有1-2厘米的长高空间。在医生的建议下,家长决定给妞妞打性抑制针,大半年花费近十万元。
  据2015年6月刊发在核心期刊《中华儿科杂志》的《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2015)》,中枢性性早熟是一种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导致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内外生殖器官快速发育及第二性征呈现的一种常见儿科内分泌疾病。
  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因骨骼成熟较快,骨龄超过实际年龄而骨骺提前愈合,影响患儿的终身高。第二性征过早发育及性成熟,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
  性抑制针即发育抑制针,学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又称“GnRH拟似物”、“GnRHα”,是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推荐用药。“半年十万”,高昂价格也引发广泛讨论。
  骨龄与生长发育专家、重庆展望未来骨龄检测科研所所长徐永剑在社交平台表示, “从目前临床经验看,抑制针一个月大概1300元左右,半年十万不太可能,可能是抑制针与生长激素联合用药。”
  擅长性早熟等儿童内分泌疾病的林鸣医生发布了三份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使用的、目前国内较主流的抑制针处方笺,不同抑制针的售价在1179.3元/3.75mg/针至1439.46元/3.75mg/针不等。
  据了解,性抑制针每28天打一针,按平均每月1300元计算,半年仅为7800元。林鸣表示,“如果孩子预期身高非常落后,有时会建议联合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比较贵的主要是生长激素的价格,半年花10万也只可能是长效生长激素。”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目前市面上应用广泛的生长激素主要有三大类别,包括每天注射一次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用冻干粉针剂(粉剂)和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剂),及每周注射一次的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剂)。
  生长激素的用药因人而异,根据身高、体重不同,费用也不同。林鸣表示,“按体重算,妞妞的体重差不多要到50公斤才会一个月15000元左右(长效剂)。同样50公斤的孩子,粉剂和水剂价格分别约为4200元/月、8000元/月。”
  据安信证券测算数据,粉剂平均年治疗费用约为2.6万元/年,定位低端市场,水剂平均年治疗费用为5.5万元/年,定位中端市场,长效剂平均年治疗费用为21.8万元/年,定位高端市场。
 

          时代周报 作者:韩利明
 
 
  “打还是不打?”张凤(化名)一家曾陷入长久的纠结。打,有副作用,不打,会影响孩子的身高。
  这是两难的选择。在纠结背后,更多的则是焦虑。这是很多家长面临的同一个困扰:身高。
  为了长高,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一年花费数十万元。
  事实上,为治疗儿童身材矮小疾病的药物,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问世后,身高不再是一种难以干预的自然结果。
  张凤也最后决定了给女儿妞妞(化名)打一种“性抑制针”。大半年时间,他们已经花了近十万元。
  除了打针,这些孩子还要早睡、跳绳、喝牛奶,与时间赛跑。这也催生出身高焦虑和药物滥用的隐忧。
  “女孩初潮提前,身高就不会正常增长了”
  “女孩初潮提前的话,就不会长到正常发育的身高了。”这句话是在女儿妞妞上芭蕾舞课时,旁边家长和张凤的一句闲聊。
  对方一开始是夸赞妞妞的身高,“你们家孩子8岁就能长这么高,真羡慕。”张凤客套了几句,对方妈妈接着问,“你给孩子测骨龄了吗?”
  张凤知道,班上一些家长会组团去某些专家门诊给孩子看骨龄。
  以往张凤不屑于参与测骨龄这种跟风行为,但妞妞突然发育的胸部让张凤有些慌神,她一直将妞妞长得高归因于爸爸的基因好,却从未想过有性早熟的可能。
  这时候回忆起来,张凤有点后悔疫情这几年里忽视了女儿的生长发育。
  2020年,妞妞7岁,反反复复的疫情,加之原本就不算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作息,让妞妞的生活“乱”了起来。
  起初是作息乱了。妞妞不爱吃早饭,如果是上学,张凤会往她的书包里塞一个鸡蛋和豆浆;如果是网课,张凤和爱人就赶着妞妞的第一节网课起床,早饭往往连着中饭一起吃。
  张凤平时口重,爱吃辣,烧菜时按照习惯多加酱油和盐,妞妞跟着吃,也落下了口重的习惯。中午时间,妞妞在家上网课,张凤和老公一般在线上办公,把妞妞往房间一放,也没空看她到底有没有睡午觉。晚饭过后,按照班级群的要求,家长需要监督孩子跳绳。
  断断续续的校园生活,让妞妞始终过着不规律的生活。好在,妞妞的个子长得挺快,张凤并没有起什么疑心。
  只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女儿居然是性早熟了。医生和她说,这和孩子运动少了,和饮食没规律有很大的关系。
  张凤就去生长发育中心给妞妞挂了个号。骨龄片子的结果不到10分钟就出来了。
  医生判断,妞妞的骨龄将近9岁半到10岁。理论上,骨龄大于年龄1岁但不超过2岁就为偏大。
  加之对卵巢和乳房发育的检测结果,医生告诉张凤,妞妞的情况就是“中枢性性早熟”,她很可能出现初潮来得过早的情况,到那时给她长个子的时间就不多了,她最多还有1~2厘米的空间能长。
  医生给张凤提出了两种方案:顺其自然或打性抑制针。
  顺其自然,就是让妞妞多运动,调整饮食,早睡觉。即便来了初潮,按照自然遗传的身高,妞妞最低也能到1米55左右,乐观一点还有可能长到1米6。
  而打性抑制针,就是通过长期的药物干预,抑制孩子的发育,让身高快速生长减慢,抑制骨龄过快的成熟。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让初潮的时间滞后一点,给孩子长身体的时间就能更久一点。


  “按理想打满两年,要花20万元左右”
  打还是不打?张凤陷入纠结。
 
  张凤自身并不算高,157CM的她原以为找一个180CM的老公,就不会让妞妞面对身高的困扰。
  回家之后,张凤拉着女儿和老公开了两次家庭会议。老公的意思很明确,“打针一定会有副作用,孩子顺其自然最好。”
  妞妞态度摇摆不定,一会儿觉得爸爸说得对,一会儿又担心自己真的长不高。
  张凤自己也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高昂的治疗费用对她家来说,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拿出的一笔小钱”;医生的一句“副作用不明确”,也让她心惊胆战。
  三个月后便是做决定的时刻,依然在芭蕾舞教室。
  张凤站在教室外,隔着玻璃看着女儿穿着舞鞋,自信地昂着头,跳着不标准但优雅的动作,“我不能让女儿的这份自信消失。”张凤暗下决心,不管花多少钱,这个针,她打定了。
  距离妞妞打抑制针到现在,已有大半年之久。
  张凤在卧室的门边贴了一张身高贴纸,从打完抑制针到现在,妞妞每个月都会平均长高一点点,有时肉眼看不出来。
  看着贴纸上画满了身高的横线,母女俩会互相给对方加油打气。
  妞妞爸虽然一开始不太支持,但看女儿在慢慢变好,也主动戒了甜食,家里的冰箱再也没有冰淇淋和巧克力蛋糕,取而代之的是牛奶和鸡蛋。
  打针的过程是痛苦的。药物需要从腹部皮下导入体内,针头比普通针头粗上三四倍,用药量是以体重为基准算的,妞妞每个月需要打3.75mg的药剂。
  打性抑制针的第二个月,张凤开始“双打”,也就是同时打抑制针和生长激素,两针加在一起一个月要花一万多元。大半年下来,检查加上来回的路费、医药费,张凤粗粗算了一下,有近10万元。按照最理想的情况打满两年,也要20万元左右。
  针剂一旦开始打便不能停下,必须要定期到医院报到,这是一场持久战。
  每次去医院时,妞妞都要做左旋多巴的激发试验,张凤都会听到妞妞的惨叫。
  打完针,妞妞背上书包走出医院,“我想跳芭蕾舞时更好看。”
 

  “并非所有的性早熟儿童,都需要打针”
 
  在某网络平台,一条科普抑制针的帖子下,评论有上百条,都是纠结是否需要打抑制针的内容。
  “女娃目前10岁,测骨龄11.9,预测只能长到158CM,预计10.9岁来初潮。需要打针吗?”“9岁9个月女孩,身高154CM体重75斤,骨龄11岁。乳房开始发育,还有必要打吗?”……
 

  这确实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从给妞妞打针开始,张凤就加入了一些打生长激素针和抑制针的家长群。张凤发现,原来有如此多的家长和她一样,愿意花几十万元来买一个“不被歧视”的身高。
  “一个月粉剂要五千块,要是换成水剂,就更打不起了。”一名家长在群里吐槽道。这里的粉剂和水剂,指的就是生长激素。
  家长们举出梅西靠打生长激素长到170CM的例子,殊不知梅西是因为11岁时的诊断是: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的侏儒症。
  “家长们其实是不管这些的。如果医院不让打,他们就会在群里说,能不能去私立医院找找门路。”张凤说,她自己也接到过很多家长的来电咨询。
  张凤挨个告诉家长,妞妞不是别的原因,确实是被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才打针的,大家一定要听医生的诊断。
  “如果医生不建议打,去哪里可以打到这个针?”妞妞围棋班的一个家长陈灿向张凤询问。
  张凤记得陈灿和她的孩子,陈灿本身不高,每次来接孩子,都穿着高跟鞋,梳着高马尾。
  张凤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反复纠结要不要打的针,在陈灿那里就变成了非打不可。
  “后来我多问了几句,她觉得自己身高不高,拖累了孩子,不想让孩子也受身高的苦。她看到有人说打针能长高,怎么说也都要试一试。”张凤说。
  “那些家长都太疯狂了,吃中药,到处求偏方,逼着孩子喝牛奶,每天让孩子去摸高,还有家长每天坚持给孩子拉300下腿……什么千奇百怪的招数都有。”
  对于张凤而言,这是一次对症下药的无奈治疗,但对那些个子矮的孩子而言,这样的选择可能是有风险的。但“长高”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很多人看不清可能会面临的代价。
  作为儿童生长发育的专家,关于打抑制发育的针和生长激素,浙大一院儿科主任王春林建议家长要慎之又慎——“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才可能需要打抑制针。”他强调。
  “女孩的发育普遍提前了,近4%的女生在7岁时就开始乳房发育;最近三年受疫情影响,孩子运动少,营养好,确实会造成一些孩子发育比较早。但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非所有的性早熟儿童都需要打针。”王春林说。
  记者是为“打针”而来,浙大一院儿科主任王春林连忙说:“执着于打这个针的家长太多了,你们媒体要帮我们多宣传下,很多孩子真的都没必要打。”
 

  新闻+
  确实患有矮小症的儿童,可使用生长激素治疗
 
  生长激素诞生于1956年,美国波士顿内分泌专家Raben从人垂体中分离和提纯生长激素(hGH),并应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GHD)。
  1998年国产生长激素粉剂上市,2005年国产水剂上市,生产厂家都是长春高新的子公司金赛药业。
  2008年中华儿科杂志发布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就生长激素治疗指出常见副作用,包括甲状腺功能减低,糖代谢改变,特发性良性颅内压升高,抗体产生,股骨头滑脱、坏死,注射局部红肿或皮疹,诱发肿瘤的可能性。
  这些代价,往往隐藏在“长高”的诱惑之下,但事实上,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长高吗?
  2014年人民网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4~15岁的需要治疗的患儿约有700万,每年真正接受合理治疗的患者不到3万名。
  据新华社报道,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孩子只需常规饮食、运动、睡眠指导。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儿童是不能注射,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张一宁认为,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不是说觉得矮,想长到多高,就打点生长激素,这非常荒谬。
  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的林鸣认为,身材矮小的儿童,必须进行儿童骨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等检查,排除各种疾病,方可决定是否适合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确实患有矮小症的儿童,生长激素是目前认为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在多元化的时代,单纯追求高个头似乎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价值,在追求审美的路上,请不要忽视健康。
 


  来源 | 钱江晚报 (文中除医生外,被采访者均为化名)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