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医药安全

上海疫情封控下的物流困局引发民怨

来源:网易  发布时间:2022-04-15 16:58:07

  几天前,京东CEO徐雷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愿意用自己最擅长的供应链能力高效支援任何需要的城市…京东人早就憋着一口气了。”

      

 
 

  几天后,上海人民大骂,以前东哥诚不欺我,现在的京东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为什么,因为京东做不到了。

  答应能做到的事情,也收了钱,最后配送日期一拖再拖。


  先说一线运力不足的问题。

  据2018年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上海日常从事批发、零售、交通、物流、餐饮等各类商业和生活服务的人员,有389.9万人。

  美团、饿了么、京东、叮咚、盒马等骑手快递员,支撑起了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大概有十万人左右。

  现在上海的外卖快递小哥有1万多人,这只是平时的10%左右,送东西的人太少,下单的太多。

  想要出去跑单的骑手们不能回原来租住的小区,进去就出不来了,只能自己找住的,有的睡在街边,有的睡在电瓶车上,有的干脆睡在充电的地方。

  骑手们跑单还需要核酸阴性证明,基本上24小时就要测一次,上海的核酸检测点不如深圳遍地都是,也给骑手很大的麻烦。

  目前的上海大部分商家歇业,骑手要找到客户所需要的物资往往要跑很多店,这让仅剩的运力更加不堪重负。

  有骑手每天超过12小时超负荷连续工作,一天接20到30个跑腿单,加上打赏等每单挣100到200元,一个月可以挣到10万。

  由于保供单位不能随便涨价,成本上升很快,送的越多越亏,骑手也赚不到钱,干脆不愿意送,直接送私人和小单位的单,还有跑腿和打赏费用。

  比如这个,蔬菜888,跑腿费700,合计1588元。

  比如团购的面包套餐,价值82.2元,很公道,但是跑腿费600元。

  盲盒198元,跑腿费1000元。

  跑腿费5公里内100-200不等,有的甚至更高。

  某个小区配眼药水,每个用户跑腿费50元……。

  你没看错,不是一单50元,是一个人50元,配药都是很小很轻的眼药水,而这个小区差不多大概80人左右需要配。

  也就是说出去买点眼药水,4000元入账……。

  4月9日,有顺丰骑士单日收入10067.75元,顺丰回应主要是企业用户打赏居多。

  这行情在上海多干2个月,就能回老家买房子了。

  当然在骑手的微信聊天群截图中,不加价几乎没有人接单跑腿的。

 

  有某平台骑手直接说不给打赏,不加价不接你的单。

  所以,现在的情况,运力不足,只能是谁出价越高就送谁的,出不起价的只能等等,再等等。

  在运力极度紧张、买菜靠社区团购和抢的时候,物价高、人力成本高,这是市场和需求的自发调节,怪不得京东。


  还有一个就是物资运不进去的问题。

  这里面有一个市内运送的通行证问题。

  运送物资必须 “人证”和“车证”齐全,生鲜电商配送人员一般持有“人证”,物流运输人员则持有“车证”,由市商务委统一颁发,并由市公安局参与审批。

  通行证也不是想办就能办下来的,还要遇到随时的检查,现在很多企业和小老板都不愿意送太多的物资,因为通行证稀缺。


  还有一个就是市外物资运进市内的问题。

  就拿京东来说,京东的上海仓库主要在上海郊区和周边的苏州、昆山等地,很多仓库都不开放,即使开了,也会因为疫情的原因不断封锁。

  现在往上海送货完全是“自杀式”送货呀。

  因为送进去十个司机,就吃掉十个司机。

  现在上海的政策是,持48小时上海以外的核酸证明,抗体阴性,进上海不用隔离,但是从上海出来返回就要隔离至少14天。

  第一财经报道,3万元一趟现在也没有司机愿意跑上海。

  南京到上海,一车30吨货的运费,原先是3000-3300元,上周涨到了5万元,现在到了6万元。

  这已经翻了快20倍了!

  一个司机原先一个月能跑30个来回,现在能跑2个来回,

  涨20倍也就是运费+误工费+隔离费。

  这还找不到司机,堵在路上的司机比比皆是,有些司机困路上就用铁皮桶自制土灶、捞鱼、挖野菜...。

  一旦从上海返回,查出阳性也是要隔离的,刚看到新闻,两名吉林司机,去上海送货,返回途中在天津被查出阳性了。

  一些更夸张的封控政策在坊间传开:外地货车进入某省境内就会被贴上封条甚至安装报警器,车门一旦打开,就会发出报警声。

  很多地方干脆根本不让去过上海的货车司机下高速。

  跑一趟上海不够折腾的,很多司机不愿意去,即使运费涨了20倍也难寻司机。

  当城市间的干线物流被“吃”掉,意味着电商平台、买菜平台,乃至一家连锁品牌在一个城市的大仓,很快会陷入补给跟不上的境地。

  运费保障,没有补给,没有司机,京东送不上货也在情理之中。

  很多人抱怨上海物价高,买不到菜,确实也是有原因的。

  上海市民选择了团购自救。

  正如段子所说,

十年前大妈抢盐,我们年轻人笑了;
疫情初,大爷抢药,我们年轻人又笑了;
如今轮到自己激情下单、疯狂囤菜,才知道小丑是自己……。

  上海也特意强调要严厉打击,但这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还是要拓宽渠道,比如就地划定一个区域,外地司机、车、货进来消毒,卸货走人,本地司机消毒进入、接货,拉走、消毒分发。

  同时加大对上海的蔬菜援助力度,陆运力度小,就多用火车运输。有数据统计,3月30日至4月13日,通过铁路运抵上海的保供物资已达1497车,共计47386吨。

  进货渠道拓宽了,还要让更多的骑手上岗,疏通街道办、居委会的渠道,让物流通起来,让市场转起来,让市民买菜不再难。

  看到一个消息,江苏要求4月13日24时前,对目前关停的高速路口进行适当调整,恢复其中40%,即52个道口正常通行。还将根据疫情防控的形势,进行动态调整。

  上海的物资供应本不应该是难题,买不到菜、买高价菜也不能全怪基层,只能说互相体谅吧。

  说到基层,确实现在的一线已经很拼了,要保障民生,防控疫情还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

  昨天,永康路的余老先生和居委工作人员的一通电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我不是不管。我还有很多东西我都在报,不仅仅是您一个,今天我想办法送走了一个孕妇,今天我在处置一个过世的老人。余老师,不是我们不作为,而是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居委会能做的事情我都做到了,居委会不该做的事情我也做到了”

  “我也很愤怒,我也很生气!”

  “对不起,余老师,我无能为力”,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上海会变成这样!”

  所以是基层不努力吗?不是的。


  今天,一篇刷屏朋友圈,阅读过千万的文章提到:

现在的上海人,每天晚上清点完冰箱忧心忡忡地睡下,每天早上抢完菜后忐忑不安地点开上海发布的数据,接着开启一天的核酸、抗原、团购、骂娘,以及求助。

  上海人的忍耐和所经历的事情,让很多人感受到事情不能全怪基层。

  不堪重负的居委会干部,崩溃的志愿者,明知会感染还在疲于奔命的医护人员,似乎整个上海防疫的重担都直接压到了基层。

  基层扛住一切,也有扛不住的时候,上海虹口区卫健委信息中心主任钱文雄就突然离世了。

  上医优秀毕业生,区卫健委信息中心主任,有着体面的职业,丁克家庭,却选择了最痛苦的死亡方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好死不如赖活着,选择自杀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没有人随随便便想死。

  选择自我了断的人,并不是怕死,是面对活着的那种压力,身为基层一线的干部,所见比大多数人多很多,如果所从事的职业让他感觉无力和无奈,那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很痛苦的。

  如果说选择死亡来进行抗争,那说明钱文雄想得很开,这个成本的抵抗方式最简单。就像大家所说的,如果能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活着,谁想死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虽素味平生,但可痛,让人悲切。


一个医务专业岗位上的科级干部,就这样以这种方式离去……。
疫情中,底层民众,一线基层人员才是最难的,特别是那些明知道该如何办,却无能为力的人,绝望投缳的钱文雄面对如此局面,内心的煎熬苦痛,其实远甚于我们。

  所以,这不全都是基层的问题。这一两天,上海人围绕抗疫的批评和抱怨似乎达到了高潮,互联网上出现的相关热帖可谓一个接着一个。


  梳理这些民怨,可以发现,那些靶子和质疑点主要是以下这些:
一些非新冠病人因为等待核酸结果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有人做了统计,互联网上有记录的类似次生死亡病例已经超过10人(未得到官方证实)。
封控中的部分居民食物供应跟不上,不仅“抢菜难”,一些人表示他们已经在“挨饿”。
对一轮又一轮核酸强烈不满,质疑核酸过程造成了更多感染。
抨击一些方舱医院的情况,提出它们过于简陋,卫生不达标。部分人主张要允许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居家隔离。
已经封了挺长时间,上海疫情没有好转,仍处于每天新增2万多感染者的高位,一些人在失去信心,另外基层防疫工作负担过重。
上海作为“魔都”变成今天的样子,很多人心痛,经济受损严重的人尤其抒发悲观。
然而我注意到,这些汇集情绪最多的意见基本都不是针对动态清零这个目标本身的,而是批评过程。封控时间长了,人们越来越烦躁、焦虑,承受力变得越来越薄。
我认为,总的来看这不是围绕防控基本路线的一次大争论,确实有一些人要求放弃动态清零,跟西方的“躺平”路线接轨,但那些是掺入进这轮民怨中的声音,我们不能被这部分声音带节奏,用与这种声音开展斗争来代替实事求是解决民众难以忍受的问题。
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愿意这个国家在抗疫问题上“躺平”,任由病毒散播。大家都希望能够清零,但同时又都希望抗疫能够与保持正常生活秩序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如果迫不得已需要“封城”,一定要做到速战速决。
我认为,上海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改善,这种实事求是有两条不能逾越、或者逾越不了的界限。
第一条是上海如果不做到社会面清零,就无法重新融入全国的正常生活,它将作为“超级感染源”被全国防范。
第二条是上海居民承受力的底线以及他们不被长期隔离的基本权利。我认为,上海的所有措施都将由这两条红线强制约束并且塑造。

  沟通至关重要,沟通可以增加大家的信心和承受力。要让上海市民真正清楚正在发生什么,让全国的网友也清楚这场战斗的意义和难处究竟是什么。上海民众的要求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而且我非常相信,它们每一条都受到了上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最重要的优良传统,善于解决问题也是中国政府的最大优势。病毒的特征变了,我们面临了新挑战,应对措施当然需要形成新的针对性,坚持科学就是防疫中的最大政治。然而任何改变必须是可行可控的,它们不可能与我们的愿望一一对应。因此流行贴中表达的意见有些可以得到政策的呼应,有些未必做得到,这些都要开诚布公地和民众讲清楚。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所有人都尊重上面说到的两条红线,为抗疫的众志成城创造最大空间。

来源:胡锡进微博

      

  就像胡锡进所说,上海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改善,这种实事求是有两条不能逾越、或者逾越不了的界限。

  上海民众的吃饭、就医、民生问题需要得到尊重,没有人“躺平”,大家都希望尽快“清零”。

  疫情之下,上海居民还在努力自救和相互帮助。

  大家都已经尽力了,疫情早晚都会过去,一切早晚会回归正常。

  所以,请大家好好的活着,活着才是一切的根本。                                                                                  看到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上海某个小区大概是保供做的不到位,居民愤怒抗议。还有某个小区的一些居民晚上从窗户高声喊叫,展示情绪。另外,其他城市也有唱国际歌表达不满的视频流到网上。

  作为曾经的报社总编辑,现在的特约评论员,以胡锡进遍布全世界的人脉,他其实有那个能力,核实居民的愤怒,是否确实为保供不到位所致。

  但,他跟我们这些身处外省,却十分关注上海的人一样,也只是看看而已,并没有求真求实地打个电话问清楚,到底何因,导致向来很听话的百姓们,竟然愤怒了,抗议了。


  照例,他又是各打五十大板。

  一边说:

  抗疫的时间长了,人们会烦躁,基层工作有漏洞或不尽人意的地方,就会成为情绪的引爆点……对这一切应该多讲,别光讲好的,要引导人们的预期对接现实情况……互联网上的一些视频揭示了问题,对解决那些问题有正面意义。

  一边又说:

  但那些视频不应在此时被一些人用来宣扬“个人利益优先”以及“个人意愿优先”,这不是抗疫所能做到的。

  不得不讲,这种写法,很胡锡进,一点也不意外,早有程序员,开发出了编辑器,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写出以假乱真的胡氏文章来。


  所以,尽管他最后一句说:

  国家应建立起对疫情经济受损者的补偿机制,这是大平衡应有的一份题中之意——且还获得了一些赞同和表扬,但回复里,点赞最多的人,更能代表网友们的情绪。

  胡主编如果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现在情况,你肯定又会另外一番感受!

  显然,他那显得既理解百姓痛苦,又懂得有关部门不易的文章,并没有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

  这条3558次点赞的跟帖,意思就是:

  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你自己来感受一下试试。


  昨天冰点周刊推文:

  此时此刻,中国青年报社前方记者正与同行们一起,在上海报道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即日起,我们面向广大用户征集新闻线索和求助信息。您的声音,我们想听见;您的故事,我们想记录;您的困难,我们去反馈。

  作为一个在全世界享有极大知名度的记者,老胡完全可以亲临上海进行调查。

  哪怕外面不能跑,只能感受一下封控的焦虑,对于写出更接地气的文章,也是大有助益啊。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