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杨苏民团队: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植入辅助性人工心脏,需每天充电
1月13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山东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今天在青岛顺利出院。
早晨七点多,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患者黄先生正式出院,准备返回福建老家。去年12月,青大附院心外科杨苏民主任团队成功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黄先生实施了人工心脏植入术。这次手术植入的“人工心脏”,是永仁心国产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体积仅有乒乓球大小,这也是山东开展的首例国产人工心脏植入术。患者装置人工心脏回家后,需要每天充电维持,没有任何不适感。
黄先生身上随时携带者一个小挎包,这个外部装置通过一根经过腹部皮下隧道的细电线与“人工心脏”连接起来,装置包括电源、可充电电池以及一个监控器,给予“人工心脏”电力支撑。
据了解,人工心脏不是完全替代人体自己的心脏,而是辅助人体自身心脏,搭建起患者心脏血液的辅助流道。血液从左心室经入血管流到血液泵内,通过血液泵内叶轮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将血液推出并经出血管流到升主动脉,从而部分或完全替代左心室功能,辅助患者血液循环。
青大附院心外科主任杨苏民介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衰疗效确切,但目前国内心脏供体极度缺乏,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患者无法获得心脏移植的机会,往往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且有部分患者不适合心脏移植,人工心脏从而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替代选择:部分患者在心脏辅助系统的帮助下可以恢复功能,进而撤除该装置;部分患者可以将其作为心脏移植的桥接过渡;另外一部分患者可以长久携带该装置,作为最终治疗方法,目前国际上已经有患者利用该装置存活11年之久。
患者黄先生心脏扩张为正常人的两倍多,心功能却不到正常人的1/2,常规治疗无法取得好的效果。12月19日,杨苏民团队成功为黄先生实施了人工心脏植入术,该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终末期心衰的治疗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
1月13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山东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终于在青岛顺利出院。
不过,与别人不一样的是,他的“心脏”每天都需要充电。
1月13日早晨七点多,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患者黄先生正式出院,准备返回福建老家。二十多天前,因终末期心力衰竭,他在该院成功植入了一个国产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恢复情况良好,这也是山东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在黄先生的身上,随时携带者一个黑色的小挎包,就行公交车售票员一样。这个外部装置通过一根经过腹部皮下隧道的细电线与“人工心脏”连接起来,装置包括电源、可充电电池以及一个监控器,给予“人工心脏”电力支撑。
据了解,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其实并不是在患者体内植入心脏,而是通过植入一个人工心脏泵,把患者心室的血液引出来,通过植入泵再流入到人体内实现循环,让心脏重新恢复工作。
目前我国终末期心衰患者接近100万人,但心脏移植供体极度缺乏,每年仅有400—700例左右。而“人工心脏”是非常理想的替代选择,部分患者在心脏辅助系统的帮助下可以恢复功能,进而撤除该装置,部分患者可以作为心脏移植的桥接过渡,另外一部分患者可以长久携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