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医药安全

浙江:女子围观宰鸭,十天后后确诊“鹦鹉热”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21-10-12 17:45:39

   年近50岁的耿大姐,家住浙江中北部农村,平时身体一直很好。奇怪的是,她突然出现全身乏力,最初以为是劳累过度,休息下就能好转,但休息1周后不仅乏力没有改善,反而更严重了。

  渐渐地,耿大姐连走路都走不了,还出现剧烈干咳,伴有发热,体温最高达39.2℃。耿大姐就诊于当地医院,但治疗几天不见好转,遂转诊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
  耿大姐到达急诊抢救室时胸闷气急明显,吸氧条件下氧饱和度都不高,且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高达327.7mg/L……相关的血液检查提示肝脏、肾脏、肌肉均受到损伤,一查肺部CT显示两肺多发弥漫性病变,急诊科医生考虑患者病情危重,病原学不明,忙邀请感染病科医生会诊。
 

  她在10天前看人宰杀鸭子,中招了
 
  感染病科汪国运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病史后认为,患者急性起病,肺部进展迅速,多肺叶病变,氧合低,符合“重症肺炎”。但蹊跷的是,入院后相关常规检查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检测均为阴性,虽经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辅以高流量吸氧,几天后复查肺部CT示肺部病变却较前明显进展。
  “从影像学上看不像普通细菌性肺炎,伴有多脏器损伤,且常规抗感染治疗下肺部病变仍有明显进展,需考虑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可能。”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及其团队成员主任医师童永喜、副主任医师汪国运、主治医师黄益澄、郑伟决定追根溯源,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终于发现缘由:耿大姐发病前10天左右曾看人家宰杀鸭子,待了一小会……有活禽暴露史,得警惕人畜共患疾病可能。
  不出所料,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结果,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耿大姐最终被诊断为“鹦鹉热”。
  找到病因,治疗可对症下药了。医疗团队马上调整治疗方案,予以多西环素针联合莫西沙星针抗感染后,患者体温很快恢复正常,胸闷气急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肺部CT示病灶明显吸收。


  频繁接触鸟禽类人要注意了
 
  潘红英主任介绍,鹦鹉热又称为“鸟疫”,由携带鹦鹉热衣原体的鸟类及鸭等禽类传染给人,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近年国外相关文献报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需要引起大家警惕。
  “一般认为,混于尘埃中的衣原体或感染性气溶胶可经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而接触带菌鸟或禽类及其污染的分泌、排泄物等,则可经有破损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获得感染。”
  潘红英主任表示,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7-15天,短者3天,最长可达45天。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为高热、寒战、剧烈头痛、肌痛、干咳、呼吸困难和胃肠道反应,易有肺外器官的受累,严重者危及生命(据报道,近日浙江丽水有一例救治无效死亡)。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治疗首选四环素类,次选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对鹦鹉热衣原体有效,但疗效可能远不如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治疗疗程至少10-14天,延长疗程至2-3周可减少复发。
  潘主任提醒,频繁密切接触鸟与禽类的人群属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养鸟爱好者要注意保持养鸟环境的卫生,每日清洗鸟笼,在清洁粪便时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提倡应用“湿式作业”,以免致病微生物扩散到空气中,被吸入人体而感染;购买活禽时要保持距离,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若禽类出现鹦鹉热症状应立即隔离,并及时处理病禽。若人出现相应症状,应立即就医。
 
 
                 
  【来源:钱江晚报】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