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猝不及防的停电瞬间
猝不及防的东北停电瞬间:给母牛拌料,玩剧本杀,医院不接诊
近日东北地区居民用电被突然限制,电力成为现代文明的标配后,一种久违的失序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没电做饭只能吃冷的,回家要爬26层楼梯,没电供氧,鱼缸的鱼全死掉了,停电填满了普通人的日常缝隙。
哈尔滨一个因疫情封闭的小区里,女孩小鱼被周边大学城限电的消息击中:我们这里也停电该怎么办?出不了小区,别人买蜡烛和应急电源,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83岁的奶奶慢性病犯了,时不时需要吸氧,如果停电就只能靠有限的氧气袋。她开始祈祷,小区里千万不要限电,甚至开始埋怨那个瞒报的密接。
更多的人开始做准备,蜡烛和充电宝变成了应急物品,冰箱里要有充足的纯净水和干粮,手机里也要存够视频,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限电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据《财经》杂志报道,其直接原因是电网运行面临事故风险,而电力供应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煤,东北可能是全国缺煤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城市的夜晚褪去光亮的一面。没有红绿灯的指挥,沈阳一处十字路口丢失了秩序,车辆挤成一团。哈尔滨写字楼墙外的霓虹退场,成为一幢静止的黑影。吉林辽源一家剧本杀店里,有两桌玩家的体验倒是不错,他们玩的剧本不需要强光,反而用氛围灯和蜡烛效果更好。农村现代化的一面也被抽走了,它重新慢起来。自动抽水泵停止工作,水桶被接上了绳子,人们正用手一桶一桶地从井里取水。
以下是六个停电瞬间的普通故事。
图源东方IC。
9月24日,下午4点半,黑龙江鸡西停电时,到路灯下唠嗑来电时,已在睡梦中
蒲云收到过“不定时停电”的通知,因此停电在意料之中,但什么时候停是随机事件。这一次运气不错,电饭锅里的米饭刚熟,电就没了。家里有煤气灶,做菜不成问题;水已经提前抽好,还有常年备着的应急灯,一切都可以照常。天也还没黑,正常把饭吃完了。
收拾完碗筷,屋里已经没什么光亮,42岁的农妇蒲云走到村里的大路上。难得没有下雨,月亮与星星清晰可见。各家院子里都是漆黑一片,只有沿路的一排太阳能路灯亮着白光,“停电了哪儿哪儿都黢黑,手机也没有多少流量,我们就站在大道上,大道上有路灯,站在那里聊天。” 蒲云和乡亲们挨在路灯下聊上一会儿,又走上几十米,换一个路灯再停下。
生产是这里最重要的话题。“你家什么时候开始收地啊,你家都种什么品种啊,我们就唠这些。” 让蒲云有些担心的是,近期雨水太多,秋收也推迟了。如果限电一直持续,等地里的活忙起来之后,没法像现在一样每天提前备好饭菜,忙了一天回到家里吃不上饭,想想还挺麻烦的。
谈论疫情也成为了固定节目,谁家的亲戚因为疫情迟迟没能摆婚宴,哪里又传出有新的密接。蒲云的儿子在哈尔滨上学,校区封闭,全员网课,已经连续做了四轮核酸检测,这两天,村里也要展开全面检测。儿子的学校也有部分建筑因检修暂时停电了,对于无法出校的学生,停电的影响好像还更大一些。
在灯下聊到近八点,凉风吹得大家有些受不住了,便各自回家。“一直不来电也就睡觉了,实在太黑了,也没意思。” 似乎是九点多来电的,但那时蒲云已经睡下了。
第二次的停电来得更晚,蒲云特意看了一眼时间,17点37分,像是提醒蒲云到路灯下聚会的闹钟一般,“吃过饭了就去,一直站到,哎呀冷啊,就回家了,家里就两个人,没意思,总玩手机也很累,还伤眼睛。”
遛弯儿回来,冰柜的声音响了起来,蒲云又特意看了一眼,19点40分,来电了。
9月26日,约18点,吉林延边停电时,手机电量只剩3%来电时,终于回归现代人的生活
天空中羽毛一样的云朵染上了粉色,公路上回家的车亮起红色的尾灯,对面大楼的住户零星亮起灯光。每天傍晚,陈西从厨房朝北的窗户向外看,能看到人们归家。这个时候,她身后的电饭锅也在冒热汽了,菜和油在炒锅里滋滋响。
这天傍晚,18点,陈西所在的片区突然断电了。站在五楼的窗户前,整个小区在陈西眼前一瞬之间暗了下去,太阳已经落山,大楼埋进黑漆漆的夜色里。
超市里的蜡烛被抢空,好心的邻居送来一根,借着晃动的烛光,陈西的家人试图给电力公司打电话,但没人接。半生不熟的饭还躺在电饭锅里,手机的电只剩3%,焦躁第一次涌上来,“为什么不提前通知?”
为了度过这段黑暗的时间,她先是躺在床上,想用睡眠捱过去,但失败了。后来索性打开手机,在豆瓣生活组刷贴子。本以为只是一次平常的停电,直到看到东北限电的消息 —— 那天,微博#东北限电#话题量冲到顶峰,发贴量增3倍,阅读量从前一天的1200万飙升到3.5亿。
手机仅存的电量很快用尽,自动关机后,陈西连时间都失去了。焦躁又来了,“不知道要停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电。以后难道会一直这样?”
不知过了多久,某个角落似乎传来一声响动,家里一下就亮堂了。几乎同一时间,对面大楼一扇一扇的窗户也亮了。“终于回归现代人的生活。” 陈西松了一口气。她重新加水,把半生的饭煮成了粥,又赶紧给手机充电,然后上网买了许多蜡烛。忙完所有,她看了一眼时间:晚上8点多。停电不过1个小时,她却觉得如此漫长。
9月23日,约17点,沈阳某大学停电时,“安全出口”灯牌闪着阴森森的绿光来电时,只停一晚还挺好的宿舍的灯“失灵”了。敏敏没放在心上,“电应该一会儿就能来”。就着黑暗,她扒完了从食堂端来的饭,沿续之前的习惯,她打开手机上看视频。受停电影响,网络卡顿得厉害,别说视频了,就连文字消息都要滚动许久,才能发送出去。
黑暗中,寝室6个女生玩起了“谁是卧底”。她们挨得紧紧的,围坐在宿舍中间的那张桌子四周,借着桌上台灯微弱的光线,她们既想看清彼此的表情,也因为害怕想借点胆子。此刻,宿舍外的走廊空无一人,只有“安全出口”的灯牌在闪着绿光,看起来阴森森的。
“平时可能不会坐得这么近。”敏敏说。她们都是正在军训的大一新生。这个夜晚,她们本应该在6点10分集合,然后去教室看视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之后,六个女孩应该会回到宿舍,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玩手机或者洗衣服。
停电中断了规律的生活。从宿舍的窗户向外看,食堂、超市、教学楼的电都断了,就连围墙外的居民楼也陷入黑暗。那个时候主要的光源,敏敏回忆,“可能是月亮吧”。许多学生到操场上跑步骑车,中间的草坪上,学生们围成一个一个的小圈,晃动手机电筒的光,唱歌跳舞。敏敏没有去,她后来才在网上看到这段视频。
最让人烦燥的是停水,她们无法冲厕所和洗衣服。晚上10点多,4盏台灯的电量也耗尽了,疲惫的6个人也相继睡了。
电不知道在哪一刻来的。第二天醒来,网变好了,厕所也有水了。“只停一晚还挺好的,拉近舍友之间的距离。” 敏敏说,这个夜晚也勾起了儿时的记忆。五六岁的时候,夏天午后,总是停电,邻居都会搬出凳子到街上乘凉。后来,没再遇到过如此突然、长时间的停电。现在,18岁的敏敏决定适应新变化:上网买大功率充电宝,手机电量小于40%,她就开始焦虑了。
9月下旬某天,下午,长春一家社区医院停电时,保护疫苗来电时,保护疫苗
停电的两个小时里,长春市朝阳区前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做了一件事,保护好药房里4、5个冷藏柜里的疫苗质量。里面既有百白破、乙肝等第一类疫苗,也有流感、狂犬病等第二类疫苗,它们均需要保存在2-8摄氏度的环境里。
为此,这家社区医院启动备用发电机,功率过小,产生的电流只够支撑几个冷藏柜。停电期间,工作人员不敢动冰箱门,担心电流不稳定,影响疫苗质量。
就诊、看病、开药等系统全被关闭,无法接待病人,这家服务范围涵盖近万人的社区医院停止了运转。“全是网络操作,要啥啥都使不了”,一个工作人员说,医院接的是居民用电线路,此前从未遇到过停电的情况。
此次限电,受到较大影响的是社区医院。目前大多数三甲医院采用双路电源自动转换供电,还会自备发电机,像ICU、手术室等重要科室和一些仪器设备,也都有自备电池。但对于以解决常见病、轻微病为主的社区医院,供电系统无法做到如此完备。吉林永春镇卫生院、加工河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也经历了停电,最头疼的就是疫苗保存问题。
9月27日,早晨8点,吉林公主岭停电时,守着发电机来电时,不敢随意休息
倒进汽油,连接上总电闸,发电机开始隆隆作响。鱼塘的氧气开始输送了,水循环系统也重新活过来了。董建松了一口气。去年,他花50万在公主岭市承包下4、5万平米的鱼塘,饲养观赏性鲤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锦鲤”。
锦鲤的养殖看重水质,讲究饵料,这一年,董建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耗在鱼身上。每天要检查鱼饲料和水质,夜里担心偷盗,还要打手电巡逻。现在,终于来到收获时节,不算上鱼苗,鱼塘里已经有近4万条锦鲤。体型和色彩好的锦鲤,一条甚至能卖几百近千元的。
这天上午,8点突然停电了,而且两个小时过去,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董建坐不住了,超过四个小时没有更新循环系统,鲤鱼会迅速死掉。他到市场上买回两台发电机,花了7000多块。
买了发电机以后,董建所在的片区又停过两次电,每次都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左右。自家发电机一开,除了循环和供氧,养殖场里其它电器都关掉了。尽管如此,一天一夜也得烧掉200多块钱。他听说,因为睡过头,附近有养殖户错过断电的消息,鱼塘的鱼全死了,损失4、5万块。“他们的便宜,我这个鱼贵多了。” 停电的日子,董建不敢随意休息,他守着发电机,以防故障。
董建所在的吉林省,不通知就停电成为很多养殖户头疼的问题。养猪和牛,需要用电抽水、拌料,电一停,要么动物饿着,要么人辛苦,一桶一桶从井里取水,徒手拌几十、上百公斤饲料。鸡场面临的风险似乎更高,农户们说,散热系统停半个小时,鸡会活活热死。一个拥有8万只鸡的养殖户说,“虽然这次结果影响不大,但都变得辛苦了。”
9月27日,早晨7点多,黑龙江大庆停电时,正干活正来劲儿呢来电时,快去喂嗷嗷叫的牛
34岁的李瑞必须要抓紧时间。他养了20头繁殖母牛,为了解决牛的吃喝问题,他要在停电之前完成抽水、铡草、拌料几项工作。“人不吃行,牲畜不吃不行”,家里中午都是不做饭的,三顿饭并成两顿吃,这再正常不过了,但牛得按时吃喝。
不定时停电打乱了这种生活规律,“没停电时,怕停电,停电以后,等来电。不知道哪个点儿停,心始终是提溜的。” 通知上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但李瑞觉得自己准备不了——他家没有柴油发电机,家里能储存的水量有限,草料提前铡好又会捂坏,于是只能大清早起来赶工。
早上7点多,电没了。“正干活正来劲儿呢,一要铡草抽水就不赶趟了”,李瑞很懊恼,“我把所有活都往前抢,抢来抢去还抢个腰眼儿,没干完”。牛被关在圈里,口渴了没水喝,嗷嗷直叫唤,青苞米秆还没来得及铡,现在的时节又没有其他草料喂牛,李瑞觉得这才叫真正的“青黄不接”。
他把铡草机的铡推上,苞米秆全堆到机器前,打开电源,等一来电,机器立马开转,一秒也不耽搁。周围邻居也一样,“就硬挺着,有电能干活,没电干不了”,大家干等着,做不了其他事。他担心牛,养鸡户担心鸡,养猪户担心猪,养收割机的担心收割机没法用。
李瑞不觉得自己受到了太大影响,人渴了可以买矿泉水,冰箱里也只有自家种的菜,愿意化就化吧,白天也用不着开灯,孩子上网课要用的手机有充电宝可以续航,但牛该怎么办呢?牛渴了饿了,只能嗷嗷叫。
下午三点多,铡草机终于开工了,一天好像就在等待中过去了。
(文中人物为化名。潘小乐、周航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