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环境保护

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来源:腾讯  发布时间:2021-07-12 15:46:09

  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毛乌素西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又称鄂尔多斯沙地、毛乌素沙地,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被称为“人造沙漠”。

  历史上,这里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海。

  绿色,是榆林人千年的梦想。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良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

  三代人的治沙让毛乌素沙漠不断缩小沙漠面积,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我在知乎看到截图里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回答,切切实实感受着几代人得到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4月22日,年近古稀的金国治沙英雄石光银一如既往地在定边县狼窝沙忙活着,他见证并参与了陕北“绿进沙退”的历史进程。

  历史经过1000多年,让绿洲变成了沙漠;如今,在共同努力之下把沙漠变回了绿洲。

沙漠变绿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月22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这样评价。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又称鄂尔多斯沙地、毛乌素沙地,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榆林境内。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历史上,这里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新中国成立之初,“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仍是榆林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绿色,是榆林人千年的梦想。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作为自然地貌,毛乌素沙地不是真的消失,只是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这些治理成果还属人工干预,尚需加快沙区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实现自我循环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沙区生态面貌。”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说。

  

  【治沙七十年】

  上世纪50年代

  发起挑战

  1951年,被荒沙团团围住的榆林市定边县小滩子村,人们肚子饿得咕咕响。

  “‘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咱小滩子人还要这么活吗?”带头人李守林问大家。“不,再不能这么活了!”十几个大汉掷地有声。这一年,人扛肩挑,搬走沙丘;栽种树苗,开辟良田。小滩子人第一次吃上了饱饭。

  榆林55%以上的国土面积,都被广袤的沙漠所覆盖。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开始向沙漠进军。李守林带领小滩子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前赴后继去治沙。4800多亩网框林一口一口“吃掉”沙漠,给人们带来希望。

  

  上世纪70年代

  搏战黑风口

  男人们拿出命治沙造林,女儿家也一样。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45年坚守大漠植树造林,堵住了毛乌素南缘“黑风口”。 

  1974年5月,54名女民兵来到当时风沙侵蚀最严重的补浪河黑风口,开始了搏战风沙的艰难历程。从组建至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让14425亩荒沙披上了绿装。40多年,300多人,一茬又一茬女兵,将一块块寸草不生的荒漠沙滩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绿色田野。

  

  上世纪80年代至今

  治沙英雄前赴后继

  年过七旬的牛玉琴仍然坚持种树。“只要活着,就要种树。”她说。治沙造林是牛玉琴和丈夫共同的梦想。1988年,丈夫张家旺倒在造林工地上,她从痛苦中站起来,在沙海边缘植树800多万棵、11万亩,将丈夫生前画下的造林版图扩大了近7倍。

  在定边县,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唯一的儿子在拉树苗途中车祸遇难。“儿子没有了,我还有孙子。一代接一代,治沙事业永远不会断。”石光银用毛乌素沙漠南缘一条百余公里的绿色屏障,兑现了自己的誓言。

  在榜样的带动下,建设美丽榆林成为这片土地上的行动自觉:44万户农民承包治沙60多万公顷,群众参与植树积极性空前高涨。

  如今,榆林已经形成“南治土、北治沙”的治沙模式,成为国际上一个备受关注的“治沙样本”。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