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食品安全

中纪委网站:要让监督对“拼酒醉酒”的“问题喝播”“长牙”“带电”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4-11 11:21:07

   中纪委网站评“问题喝播”乱象:畸形审丑,平台监管要跟上

  “问题喝播”:“喝喝喝”的背后,谁在“呵呵呵”?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4月10日消息,近日,有媒体对“问题喝播”乱象进行了报道。以 “拼酒醉酒”等为噱头“吸粉”的“问题喝播”在部分短视频平台渐趋活跃。随着“吃播”乱象有所收敛,诸如“大胃王”等账号被清查封号后,“问题喝播”引发人们关注。然而,“海量喝播”的种种行为不仅损害主播的身体健康,造成食物浪费,更宣扬了畸形审丑心态,严重破坏行业健康生态。

  “吃播”刚被禁,“喝播”又活跃,说到底还是有巨大利益驱动。对“喝播”主播而言,赚取利益的一部分来源于粉丝打赏。据业内人士透露,某些短视频平台上粉丝量过万的主播,一场三四个小时的“喝播”平均打赏收入约为1000元至3000元,如果接受粉丝的指定挑战,打赏金额可能更高。主播们的另一部分收益来自信息、广告收入、电商运营等。粉丝数量越多,单个视频播放量越大,就能接到更多商务合作,从而在直播带货中直接赚取或间接分到相应比例的销售额。因此,“问题喝播”的主播们拼尽全力“讨好”观众,靠夸张的行为博取眼球吸引流量,正是为了达到变现获利的目的。

  近几年直播行业势头正盛,催生了许多新职业、新业态,“流量为王”成了直播行业的导向和追求。在这种模式下,许多创作者不惜用恶搞、扮丑、哗众取宠甚至“打擦边球”的方式增加关注,以获得流量,“问题喝播”就是其中一种表象。

  针对“喝播”问题,平台监管需及时跟上,精准施治、直击病灶。短视频、直播平台在不同程度上与主播和用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虽然对其违规行为选择默许甚至纵容能够保证平台一时经济效益;但从长远看,只注重流量、人气和财报收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最终会造成用户流失,还容易触碰法律红线,到头来只会危及企业自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平台必须加强监管,切切实实拿出有效举措,负起责任,管出实效。要把好“准入关”,设置注册门槛。对主播和用户都要严格落实网络实名注册制,切莫出现一些“网红机构”手握多个平台账号,“看客”言行不受约束等现象。要加大惩处力度。对待此类“喝播”视频不是仅仅标注“该行为存在风险,请勿轻易模仿”等提示,而应及时做出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追究主播责任,让违规者付出代价。要把好“内容关”,压实主播主体责任。优质的内容创作者才是增加用户黏性的关键。平台应对创作内容的审核、发布、维护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监管,认真辨析,坚决杜绝顶风违法直播低俗、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压缩违法违规者的生存空间,从而倒逼、督促创作者创作出更多正能量内容。

  新业态要发展好也要管理好,网信、广电、文化等相关部门也需加强对平台的监督和管控。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平台的主体责任、主播法律责任、行业制度体系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法律法规不断“补强”,相关职能部门有效介入,督促平台落实整改,加大处罚力度和企业试错成本,有利于让监督“长牙”“带电”,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原题为《“问题喝播”乱象冒头:平台监管要跟上》)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