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二O年全国姓氏报告》
2021年2月8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了《二O二O年全国姓氏报告》。
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公安大数据战略部署,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14亿户籍人口的全生命周期、全迁移范围的信息化服务管理。2018年以来,户政中心依托全国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国户籍人口(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姓氏、名字和新生儿姓名用字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2020年度全国姓名报告发布如下。
(一)2020年“百家姓”排名
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2020年的“百家姓”与2019年相比变化不大。“王”“李”“张”“刘”“陈”依旧名列前五,五大姓氏人口总数占全国户籍总人口的30.8%。而作为古代士族的谢姓仍排名在第23名。
关于谢姓,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谢姓一支移民四川。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谢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三十九位。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谢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谢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谢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98%,人口净增加一倍。近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864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谢姓人口由79万增到864万,增长了11倍。如今谢姓已经超过一千多万,稳稳的排名在前23位。当然此数据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在台湾,谢姓排在13位,可见谢姓发展是非常之优良的。
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其中男孩529.0万,占52.7%,女孩474.5万,占47.3%。2020年“百家姓”中新生儿登记姓氏最多的是“李”,共72.6万人,最少的是“顾”,仅1.7万人。(表2、表3)
《民法典》第1015条明确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1)选取其他直系长辈亲属的姓氏;(2)因由法定抚养人以外的人抚养而选取抚养人姓氏;(3)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姓名小知识
我国姓名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姓”和“氏”一开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那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因此“姓”是“女”和“生”组成,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从女旁,说明最早的姓是随母姓。而“氏”则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随着氏族规模日益庞大,为了便于管理便将一部分人口分出去,于是在“姓”的基础上产生了“支脉”,称其为“氏”。直到汉代,姓与氏才合而为一,并以父传子的模式代代相传。
在古代,“名”和“字”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人通常先有“名”,后有“字”,有的人还有号,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婴儿出生百日之后取定的。“字”则是出于避讳、尊重长辈的伦理需要而产生。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许多古人还有号,广义的号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狭义的号则单指别号。号有自取的,也有别人给起的。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清末以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古人复杂的姓名字号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但古人姓名中蕴含的许多文史典故和传统文化知识,对现代人们取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姓名,作为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对规范公民姓名登记、传承和发展中国姓名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自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
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姓氏—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研究统计表明,中国人曾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其中有不少姓氏,有上千年历。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概念,姓是起源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血统。氏起源于父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
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封国和官职也成了姓氏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以官名为氏。如史官后代称史氏。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产生了,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宋代人编制的(百家姓)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相传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的,一个书生,将常见的,姓氏变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百家姓)印刷版 是在元朝,由汉子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应对而成。单元朝的版本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其中438个单姓,102行组成。38个复姓,15行。最后一行是是百家姓终。有118行构成,共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另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单姓444个,复姓60个,结束语为百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