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联合培育出转基因猪 或将优先在中国上市
截止目前,全世界尚未批准用于人类消费的转基因动物,主要是担心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带来的环境及健康的负面影响,如20年来快速生长的转基因大西洋鲑鱼一直陷入在监管困境中。越来愈多的研究人员希望利用基因编辑来让单基因丧失功能以避开“转基因”的窘境。近来有关基因编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报道,包括构建出无角的牛(有角类的动物难以使用标准程序来控制);繁殖出对抗非洲猪瘟病毒具有免疫力的基因工程猪。
技术的关键控制点——对MSTN基因的编辑
韩国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学家Jin-Soo Kim是领衔该项研究的科学家,他和同事们通过基因编辑,使某个基因缺陷或者敲除,构建出双肌型猪的关键在于让myostatin (MSTN)基因突变。
德国Friedrich Loeffler研究所率先使用基因编辑工具的先驱——Heiner Niemann表示,Jin-Soo Kim和他的研究小组还没有发布他们的研究结果,但提供的猪照片显现出了典型的双肌型动物表型——发达的臀肌。
为 了将MSTN基因突变导入到猪中,Jin-Soo Kim利用了一种叫做TALEN的基因编辑技术,即让一种DNA切割酶连接一种DNA结合蛋白,DNA结合蛋白会将DNA切割酶引导到了细胞内的特异基因 处(这里是MSTN基因),然后切割它。细胞的自然修复系统会将DNA重新融合在一起,导致了基因功能失调。
研究小组在选择出一个TALEN已敲除两个拷贝MSTN基因的编辑了猪胚胎细胞后,Jin-Soo Kim的合作者、中国延边大学动物克隆研究人员尹熙俊(Xi-jun Yin),将这一细胞转移到卵细胞中,生成了32个克隆小猪。
“双肌型”猪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延边大学动物克隆研究人员尹熙俊表示,一方面,初期的试验结果显示:这些“双肌型”猪可以表现出许多双肌型牛的优势,例如,每只动物可提供更瘦的猪肉以及更高的肉量。
另一方面,“双肌型”猪也共同拥有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小猪体积过大使得分娩困难:32只小猪中只有13只活到了8个月大;目前还有2只仍然活着,但只有1只被认为是健康的。
下一步计划1:将“双肌型”猪作为种猪
Jin-Soo Kim和尹熙俊表示,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双肌型”猪不仅仅用来生产猪肉,还打算利用它们来供应精子,出售给农民与正常的猪进行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