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肉”多为国外过期战备肉 流向二三线城市
四问 “僵尸肉”能测出存储时间吗?“肉龄”检测难 无法判断实际时间
多家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专家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根据目前技术手段,一般能对肉质的感官、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以此来判断其是否过期,但很难直接判断出陈年冻肉的实际存放年龄。
国内现有的肉制品检测标准为 GB2707-2005鲜(冻)畜肉卫生标准、GB/T 1723-2008鲜冻分割牛肉等卫生标准。其中,对肉制品检测集中在色泽、黏度、气味等感官指标,冻禽解冻失水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等理工检验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指标。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长南庆贤介绍,陈年冻肉在长期储藏中表面会出现发黄、发褐甚至氧化发黑,其肉质细胞中的营养早已流失,纤维质也发生变化。而“进口走私中储藏环境很难保证,车内一旦到达0℃以上的解冻条件,冻肉化开后会迅速滋生细菌导致腐败。这时候即便再次冷冻,肉质还是存在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病菌。”
针对“僵尸肉”,目前江西、广东、黑龙江、安徽、重庆等多省市食药监局已展开了专项整治,批发市场、大型仓储食品冻库、餐饮企业重点检查冻肉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超过保质期。
有食药监局要求,凡是销售进口冻肉产品的,一律要求经营和提供海关和出入 部门出具的有效合格证明。对未提供相关证明的,一律停止销售、下架封存并做好登记。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栋 实习生 杨洁
事实+
保障食品安全国外有何高招
日本:食品“身世”可查。日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近乎苛刻,食品只有通过“重重关卡”才能登上百姓的餐桌。日本积累几十年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公共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比如,“食品溯源制度”就是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一项食品安全管理新制度,目的是利用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每一件产品建立生产、加工、流通所有环节的“履历”,将其产地、农药使用情况等通过电子信息进行记录。一旦出现问题,通过记录就能够迅速找到原因。
德国:按条码“监控”鸡蛋。德国人向来以谨慎严谨著称,安全意识非常强,对于食品安全更是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迄今,德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法律法规多达200多个。拿小小的鸡蛋来说,为确保安全,每个鸡蛋上都有编号。一个鸡蛋拿在手上,看壳上的不同标码就知道它来自哪国、哪地和哪个饲养场。
美国:检查官“蹲点”食品厂。在美国,肉制品检验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料有问题,就会追查到屠宰场。不过,屠宰场也有政府派驻的检查官“驻扎”把关。通常,送到食品加工厂的肉类要经过检查官检验,包装盒子上都贴有检查官签发的合格证。从加工厂出去的食品也要经过类似程序。食品进入超市,继续接受食品管理部门的检查。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还会有检查官来抽查,“双管齐下”。政府规定驻厂检查官必须每6个月换一次,不许接受礼品等,如发现有违规情况立即解职。(腾讯新闻综合解放日报、证券时报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