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医药安全

“咱们死四千人等于一个没死”:目中无人的“学者”请闭嘴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20-12-07 14:29:08

   “咱们死了四千多人……你等于一个人都没死嘛!”

  “咱们差不多也是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
  “十四亿人死了四千人,那根本就等于没人得病”……
 
 
  近日,网络上的一段“学者”发言,引发了网友强烈的愤慨。
 
  是的,你没听错,这一匪夷所思的言论不是拼接出来的,这有视频为证。
  检索可以发现,发言者叫李毅,其微博简介为“旅美社会学家”。这次争议语录是其在某次主题发言中的一个片段。
  疫情风险尚未解除,却出现了如此惊人之论,让人错愕。更让人错愕的是,这位“学者”是以嬉皮笑脸的轻佻口吻,来讲出这段雷人语录的。
  那段视频中,在他自以为的幽默和自信的映衬下,完全看不到任何对生命的尊重。
  毋庸置疑,中国的防控举措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这点也得到了联合国等多方的普遍认可。
  然而对于个中的代价,我们也无需讳认——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24时,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6442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感染,甚至因此离开这个世界。
  在今年4月4日当天和9月8日的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全国还曾一起哀悼抗疫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说“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无异于漠视他们的存在。
 
 
  ▲ 网传李毅讲话视频截图。
 
 
  然而,在这位“学者”看来,四千多人之于十四亿人的庞大人口基数,似乎不值得一提。在冷血的“大数据”逻辑之下,人命仿佛只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甚至可以被四舍五入、化整为零。毫无疑问,这是对疫情中无数家庭不幸遭遇的彻底无视。
  而且,不管是不恰当的数据对比,还是采用偷换概念的方式,来论证防控的成果,既不符合实际的防控形势,也会对普通民众造成误导。
  疫情以来,社会各界都投入巨大的精力在应对,尤其是那些冲锋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拼尽全力去拯救每一条生命。
  防控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这种前提上的。所谓“等于没人得病”的说辞,无疑是对全国医护工作者牺牲和奉献的抹杀。
  另一方面,在全球疫情继续蔓延的前提下,国内的疫情之所以得到了有效控制,正是因为我们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所以本着对每一条生命的尊重,全社会从上到下都严阵以待,在后疫情时代依然高度戒备,紧绷防控之弦,避免疫情造成更大的伤害。
  按照这位“学者”的结论,既然“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且“没人得病”,那似乎不必再对疫情高度警觉了?
  这种公开化的表达,很容易造成误解,让不明真相的民众误以为:“疫情的风险已经完全解除了,可以完全不用担心、不用防范了。”
  但事实远非如此。自从我们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状态以来,全国各地陆续还有零星病例出现。就在这两天,上海、天津等地都出现了新增病例,疫情在局部地区出现了小范围反弹的迹象。而考虑到目前仍然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药”,境外输入的风险也依旧存在。且时至年末,人口流动的频率逐渐增加,疫情传播风险仍然不容低估。
  就在11月22日,国家卫健委举行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到,“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艰巨繁重”,必须毫不松懈。显然,这位“学者”的言论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要求背道而驰,也很容易导致普通民众对疫情形势出现误判。
  在引爆舆论之后,该“学者”很快成为网友批评攻击的靶子,这无疑也是个提醒——不管是谁,在公共舆论场上的发言理应尊重常识,尊重事实。那种为了制造流量,或者刷存在感而大放厥词,说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出格言论,不仅会误导民众,最终也会被舆论反噬。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