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医药安全

北京:养老院秋冬实施疫情分级管控 将建密切接触者记录制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20-11-09 19:26:14

   北京优化养老机构秋冬季疫情应对,首次提出建立密切接触者记录制度,坚持人物并防


  养老院秋冬实施疫情分级管控
 
  北京优化养老机构秋冬季疫情应对,坚持分级管控、人物并防、有必要入院的防护从严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北京市秋冬季养老服务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简称《防控方案》)。根据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和实践,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防控方案》主要有3个显著变化,即坚持分级管控、人物并防、有必要入院的防护从严。另外《防控方案》还规定了低风险地区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形下的防控措施。
  新京报讯 昨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市民政局、市财政局于近日联合印发了《北京市秋冬季养老服务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按风险级别分级管控
 
  不同于以往全市养老服务机构采取一个疫情防控政策,此次《防控方案》提出分类管理、分级管控原则,分别针对不同地区的风险等级使用不同的防控策略。
  总的原则是,高风险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严格实施封闭式管理,原则上按照《北京市养老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导引(第二版)》执行;中风险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原则上按照《关于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执行;低风险地区按照《关于做好养老服务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北京市秋冬季养老服务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执行。
  《防控方案》提出,养老机构的封闭管理应坚持“非必要不外出、有必要的入院防护从严”原则。
  北京市民政局表示,养老机构坚持封闭管理,但这种封闭管理状态是“有呼吸的封闭管理”,并不是一级防控状态下的封闭应急管理,需要把握必要的防疫平衡,不能因没有疫情而放松,也不能因出现疫情就层层加码、过度防护。
 

  加强物品检测 提出“人物并防”
 
  《防控方案》还提出了“人物并防、收放平衡”的方针。要求凡进入养老服务机构的食材、快递、包裹等物体表面,尤其是进口冷链食品,严格按照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预防性消毒指引(第三版)》《进口冷链食品防疫指引》规范做好消毒,并在机构门口静置30分钟后方可送入机构。
  此外,对接触并处置食材、快递等物品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我防护和消毒管理,坚持并加强厨房、操作间、储藏室、公共卫生间、空调滤网等重要场所的定期消杀工作。
  从北京新发地、青岛、新疆等地疫情来看,根源都可以溯源到冷链产品的外包装被污染。在低温环境下,此类产品外包装易成为新冠病毒传播的载体。因此,坚持“人物并防”方针,重点围绕新冠肺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方面,落细落实各个防控环节。


  细化低风险地区防控措施
  首提密切接触者记录制度
 
  与7月份发布的相关文件相比,《防控方案》规定了低风险地区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形下的防控措施。
 

  关注 1
  优化健康监测管理
 
  《防控方案》提出,常态化养老机构服务机构的防控工作要优化健康监测管理。对拟进入机构人员、机构内老年人及员工要详细查验应用程序“北京健康宝”的“本人信息扫码登记”状况,关注14天旅行史;重点关注是否有呼吸道传染疾病的症状,如嗓子干痒、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
  对出现呼吸道症状的老年人,加强健康监测。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强调,健康监测并不是隔离观察。“隔离医学观察是对高风险人员与外界隔离,在疾控部门的监督下采取严格的监测、消毒措施。健康监测是要求单间居住、单人就餐,如确需与其他老人接触的,应佩戴口罩并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对出现呼吸道症状的员工,应先行离开工作岗位,不与其他老人密切接触。对出现发热症状的员工,应第一时间立即向所在养老机构报告,同时要及时到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治疗。有呼吸道等可疑症状的人员(返院人员、探视家属、维护保障等人员)不得进入机构。
 

  关注 2
  优化外出老人管理程序
 
  随着疫情防控实践经验的积累,结合疫情防控中老人集中反映的诉求,《防控方案》优化了临时外出老人管理程序,针对有事确需外出和临时就医的老人返院程序进行了调整。
  对有事确需外出(不含临时就医)且当天能够返回机构的老年人,要求不得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不得离京,返院后可不再安排隔离观察,但应加强健康监测。
  临时外出就医老人(含急诊、透析、化疗人员)当天返回的,自返院次日起7天内,在院内单间居住、单人就餐,且不与其他老人密切接触。如确需与院内其他老人接触的,应佩戴口罩,且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留观、住院就医老年人返院,除健康监测7天外,应当进行核酸检测且检测结果为阴性。
 

  关注 3
  建立密切接触者记录制度
 
  为防范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同时能迅速确定密接对象,《防控方案》首次提出建立密切接触者记录制度,万一发生疫情可将风险降到最低。
  密切接触者即在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他人有1米内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建立机构内老年人及员工每日密切接触者台账,做到每名人员每日密切接触人员可追踪、可倒查。
  为减少探视引发的风险,《防控方案》还提出非接触式家属探视方式,引导养老机构通过构建更接近实景的视频互动方式,增加老年人与家属的日常互动;也可选择指定专区探视方式,引导探视人员隔着玻璃等物理介质进行探视,有条件的可为他们配备对讲音响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直接接触。具体操作,由机构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探索实践。
 

  关注 4
  对员工进行错时管理
 
  《防控方案》提出通勤员工要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做到正确佩戴口罩,随时做好手消毒,保持安全距离。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必须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严格遵守“四个洁手时刻”:接触服务对象前、执行服务过程中、接触服务对象生活废弃物后、清理环境卫生后。
  值得注意的是,《防控方案》提出通勤员工与常驻机构员工在室内共同工作时,应佩戴口罩,用餐和休息时应分开错时。
  同时还提出针对机构内不同功能,实行分区管理,划分后勤保障区、行政接待区、老年人照护区等,重点加强老年人生活区的管理。每个区域都是相对独立的空间,有条件的机构可以每个楼层作为单独区域,最大限度降低不同区域人员交叉感染接触。


  低风险地区疫情防控要点
 
  ·优化健康监测管理
  ·规范员工通勤
  ·加强在院老年人的出入管理
  ·实施人物同检
  ·建立密接记录制度
  ·规范老年人院内活动方式
  ·探索“非接触式”家属探视方式
  ·有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