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食品安全

米酵菌酸中毒无特效药,病死率四成以上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0-10-15 12:42:55

   “酸汤子”致死背后:米酵菌酸中毒无特效药,病死率四成以上


  一碗酸汤子8人死亡,元凶是米酵菌酸?它不光特别毒,还没特效药
 
 
  针对“黑龙江一起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致多人死亡”一事,10月13日,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文称,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一家庭聚餐引发9人“酸汤子”中毒事件,目前事件已造成8人死亡。
 
  黑龙江“酸汤子”事件并非今年以来第一起因食用米酵菌酸中毒死亡事件。澎湃新闻此前报道,7月28日中午,广东惠来县神泉镇11位顾客在“石头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一人经医治无效死亡。8月3日,惠来县卫生健康局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省疾控专家初步确定事件由米酵菌酸中毒引起。
 
  原国家卫生部曾于1996年10月发布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文件称,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主要中毒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糯米、小米、高粱米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此类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贮存不当变质。中毒与进食量多少有关,未食用者不发病。此病发病急,潜伏期多数为2到24小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一般无发热。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4发布的一份《关于加强夏秋季食源性疾病防控相关工作的通知》显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是我国学者于1977年发现的一种高致死性的食源性致病菌。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米酵菌酸是一种小分子脂肪酸,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此类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如吊浆粑、酵米面等,它们的制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过程中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就容易引起中毒。
 
  该通知介绍,2014年6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1起因进食家庭自制发酵米面制品“吊浆粑”引起的严重食源性疾病事件,造成20人中毒,6人死亡。经当地疾控机构调查,确定该事件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导致。2010年以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共收到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发的中毒事件报告5起,患病人数47人,其中死亡16人,中毒食品主要是家庭自制发酵面米制品。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我国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中毒事件已较少见,但在依然保持传统饮食习惯的地区仍时有发生,由于对米酵菌酸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100%。
 

  该通知曾提示:
 
  1.鉴于食用发酵米面食品容易引发米酵菌酸中毒,且中毒后无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高,建议谨慎制作和食用此类食品。
  2.如一定要制作发酵米面食品,务必注意勤换水,保持卫生,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如发现食品出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切记不能食用。
  3.食用发酵米面食品后,一旦发生身体不适,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早就近就医。
  4.如发生中毒,应对患者及时催吐、洗胃、清肠,并根据症状的轻重予以对症治疗。吃过相同食品但未发病的人,也应尽早催吐、洗胃、清肠。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