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通报:确认阳性3245人
【兰州兽研所布病确认阳性3245人 】兰州市卫健委网站9月15日消息,截至2020年9月14日,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累计检测21847人,初步筛出阳性4646人,省疾控中心复核确认阳性3245人;建立健康档案3159人;累计咨询23479人次,举办现场医疗诊治讲座9场次,发放宣传折页15000余份。目前,善后处置各项工作正在 稳步开展。兰州通报兽研所布病事件:补偿赔偿工作于10月份分批次开展
据兰州市卫健委网站9月15日消息,2019年11月28日,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发生后,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第一时间成立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荣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任副组长的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属地善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六组”,制定《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属地善后处置工作方案》和《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涉及人员补偿赔偿方案》,全力开展属地善后处置工作。确定11家公立医疗机构为定点医院,开设绿色通道和专门诊室,提供免费、便捷的健康检测和规范化治疗;对省级复核确认阳性人员逐人建立健康档案,确定专人每月开展健康随访;同时,采取专家现场辅导、网上咨询、热线电话、发放宣传册等方式组织开展专业、科学的科普宣传和答疑解惑。截至2020年9月14日,累计检测21847人,初步筛出阳性4646人,省疾控中心复核确认阳性3245人;建立健康档案3159人;累计咨询23479人次,举办现场医疗诊治讲座9场次,发放宣传折页15000余份。2019年12月26日,国家、省市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认定:“2019年7月24日至8月20日,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兽用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消毒剂,致使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携带含菌发酵液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生产时段该区域主风向为东南风,兰州兽研所处在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的下风向,人体吸入或粘膜接触产生抗体阳性,造成兰州兽研所发生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此次事件是一次意外的偶发事件,是短时间内出现的一次暴露” 。根据调查结果,省市联合调查组依法对涉事责任单位启动了立案查处工作,依法从严、快速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2020年1月13日撤销了兰州生物药厂布病疫苗生产许可,1月15日,撤销了兰州生物药厂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和布鲁氏菌病活疫苗(A19株)产品批准文号,同时注销了兰州生物药厂布鲁氏菌病疫苗生产车间生产的疫苗产品共7个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兰州生物药厂于2019年12月7日关停了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车间,并于2020年2月4日在公司网站上发布《致歉信》。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对8名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兰州生物药厂表示将深刻吸取教训,积极配合省市做好善后处置和补偿赔偿工作。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先后制定了《兰州生物药厂周边群众检测治疗方案》《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周边群众进一步检测和治疗方案》《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抗体阳性人员健康评估工作方案》,为此次事件处置提供了技术指导。
目前,善后处置各项工作正在 “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稳步开展。一是精准组织复查评估。按照省上《关于印发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抗体阳性人员健康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市已于2020年7月16日开始,集中2个月时间,对省级复核确认的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人员开展第二次复查检测,由市卫健委组织市肺科医院分批次对事件抗体阳性人员进行第二次采样后,由省疾控中心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市肺科医院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结果纳入个人健康档案。对经省疾控中心第二次复核确认的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人员,由城关区卫健局对资料进行审核后,由市卫健委将符合评估条件的人员资料上报,由省级评估专家组组织国家、省上专家进行健康评估。截至2020年9月14日14时,已组织复检2773人,省疾控中心反馈结果2768份,目前均按“一人一档”的要求,对复检后符合评估标准的抗体阳性人员评估材料进行整理,分批次向省级评估专家组报送。二是积极宣传科普知识。积极组织省市疾控、医疗权威专家到兰州兽研所及周边社区开展现场专题宣传教育讲座,制作布鲁氏菌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展板,继续发放布鲁氏菌预防和治疗宣传手册,设立定点咨询点,一对一开展政策咨询和答疑解惑,实施心理疏导干预,全力消除群众恐慌心理和思想顾虑。三是认真落实补偿赔偿。严格审核确认补偿赔偿人员的信息,确保个人信息的准确性,为分级分类开展补偿赔偿工作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台账。同时,合理测算健康检测、健康评估、补偿赔偿等工作所需费用,积极督促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制药厂按时足额落实补偿赔偿资金,确保补偿赔偿工作顺利开展。下一步,我市将全面抓好善后处置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广泛做好科普宣传。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科普宣传和答疑解惑工作,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彻底消除群众思想顾虑和疑虑。二是科学组织复检评估。有序开展复检及健康评估工作,由市卫健委分批次将健康评估资料报省级评估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第一时间反馈当事人。三是依法依规补偿赔偿。第二次复检和健康评估工作全面结束后,由城关区卫健局对相关人员健康评估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针对相关人员健康评估类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协调、督促兰州生物药厂积极开展补偿赔偿工作,补偿赔偿工作于10月份分批次开展,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健康权益。
9月16日上午,兰州兽研所所长殷宏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殷宏介绍,兰州兽研所共有“200多名阳性”。他还表示,“兰州兽研所抗体阳性的职工和学生,他们应该享有和兰州中牧药厂其他的抗体阳性职工同样的权利和义务。配合政府做好这些工作,如果要赔偿的话,他们也有被赔偿的权利。”
兰州兽研所所长殷宏
兰州兽研所200多名阳性,目前无发病
兰州兽研所全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是专门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该所官网显示,殷宏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兰州兽研所所长,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等职。
根据兰州市卫健委9月15日发布的通报,2019年12月26日,国家、省市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认定:“2019年7月24日至8月20日,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兽用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消毒剂,致使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携带含菌发酵液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生产时段该区域主风向为东南风,兰州兽研所处在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的下风向,人体吸入或粘膜接触产生抗体阳性,造成兰州兽研所发生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此次事件是一次意外的偶发事件,是短时间内出现的一次暴露。”
通报显示,兰州生物药厂于2019年12月7日关停了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车间,并于2020年2月4日在公司网站上发布《致歉信》。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对8名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兰州生物药厂表示将深刻吸取教训,积极配合省市做好善后处置和补偿赔偿工作。
殷宏对封面新闻记者透露,兰州兽医研究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有200多名,其中有职工、有学生,“目前所里面,职工和学生没有发病的。”
殷宏表示,兰州兽研所抗体阳性的职工和学生,“应该享有兰州市中牧药厂其他抗体阳性职工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他向记者指出,“这是一个民事侵权责任”,所谓“同样的权利与义务”是指,“配合政府做好这些工作,如果要赔偿的话 ,他们(兰州兽研所阳性职工和学生)也有被赔偿的权利。”
当地去年曾通报“不会出现大量抗体阳性人员”
2019年12月6日,兰州兽研所公布“关于疑似布鲁氏杆菌感染事件处置情况通报”,其中称,“11月28-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先后报告有4名学生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接到报告后,兰州兽医研究所立即派人陪同学生前往医院诊治,同时成立调查小组,关闭相关实验室并开展调查。截至目前,共检测263人份,经甘肃省疾控中心确认呈现血清学阳性65人。血清学阳性人员中个别人员自感有身体不适现象,其余人员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殷宏在采访中向封面新闻记者确认,“我们知道(学生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的很早,去年11月28日就知道了。”至于为何时隔半年多,当地才公布复核确认阳性人数,他表示,“可能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兰州兽研所公布“关于疑似布鲁氏杆菌感染事件处置情况通报”20天后的2019年12月26日,甘肃卫健委、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和兰州市政府联合发布通报,截至当年12月25日16时,兰州兽研所学生和职工血清布鲁氏菌抗体初筛检测累计671份,实验室复核检测确认抗体阳性人员累计181例。抗体阳性人员除一名出现临床症状外,其余均无临床症状、无发病。这份通报还显示,当年12月份以来,兰州大学学生和教职工中陆续检出抗体阳性,共检测3365人次,检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22人,阳性率0.65%,经流行病学调查,其中有6人曾于今年7月份在兰州兽研所有过活动,其余的检出阳性人员符合兰州市城关区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
根据去年12月26日通报后附的“相关问题解答”,布氏菌抗体阳性就是用标准试管凝集试验等方法能够从人体内检测出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布氏菌抗体是布鲁氏菌经呼吸道、皮肤粘膜和消化道等途径侵入机体,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
这份通报还披露,中牧兰州生物药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兽用疫苗生产厂之一,是农业农村部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疫苗定点生产企业,先后进行了9次兽药GMP验收(含复验、改扩建),《兽药生产许可证》在有效期内。已取得农业农村部核发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22个,其中布氏菌病活疫苗2个,分别为S2和A19菌株。2016年以来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生产的布氏菌病活疫苗批签发全部合格,2019年布氏菌病活疫苗质量抽检5批次,检验合格。
记者注意到,在上述“相关问题解答”中,对“兰州生物药厂周围受影响范围有多大?共有多少人可能出现抗体阳性?”一问的回答为“由于7-8月份兰州市主风力为东南风,风力2-3级,兰州生物药厂排放含菌废气形成的气溶胶,通过空气飘散距离有限,人暴露的剂量也很低,从此次调查情况分析,不会出现大量抗体阳性人员”。
甘肃省疾控中心官网信息显示,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牲畜一旦感染布病会导致流产、不孕和关节炎等症状,人感染布病表现为发热、出汗、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影响生育,甚至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目前人与人发生传染罕见。一般地说,布病病人不是其他健康人或牲畜患布病的传染源。
根据甘肃省卫健委9月8日公布“8月份甘肃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布鲁氏菌病发病数为328例,无死亡病例。
赔偿工作将于10月开展
根据兰州市卫健委9月15日发布的通报,目前甘肃省已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荣灿任组长,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任副组长的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属地善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属地善后处置工作方案》和《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涉及人员补偿赔偿方案》,补偿赔偿工作于10月份分批次开展。
通报称,兰州市已于2020年7月16日开始,集中2个月时间,对省级复核确认的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人员开展第二次复查检测。截至2020年9月14日14时,已组织复检2773人,省疾控中心反馈结果2768份,第二次复检和健康评估工作结束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协调、督促兰州生物药厂积极开展补偿赔偿工作,补偿赔偿工作于10月份分批次开展。
殷宏对记者表示,并不清楚赔偿工作进展,“目前是兰州政府统一处理此事,我们所里面只有配合市委市政府,帮这些职工解决他们具体遇到的一些问题,没有具体的措施。”
一、布病事件时间线梳理
该事件的源头要从去年11月底说起。
去年11月28、29日,兰州兽研所的多名学生出现感染布病的现象。后研究所引起重视,经过筛查发现阳性者接近200名。
直到此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官方发出通告:此次事件是由于中牧生物药厂在生产兽用布鲁氏菌时,不当使用了过期的消毒剂。从而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无法彻底排放,从而发散到空气中。形成了带有布鲁氏菌的气溶胶,而兰州兽研所所处的位置刚好在下风向,从而导致吸入性布鲁氏菌感染出现。
官方通报将此事定性为一次意外而引起的偶然事件,短时间内会出现的一次暴露,并不会引起大规模爆发。但是事实却并不是如此,感染的人群远远超出原先的预期,甚至高达10倍之多!
从11月底起,兰州兽研所报告有4名学生感染布病,而后到12月6日止,对于兰州兽研所人员进行检测,检测263人,抗体阳性人群为65人,以实验室工作人员为主。
在事件发酵的一年时间内,兰州兽研所注册的多个批准文号被依法注销,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感染人群的治疗、赔偿等善后工作。
事件发生近一年后的9月,某网站再次刊发关于此事的报道,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在当地抗体检测后发现的感染者已超数十倍不止,目前省市组织已集中对该病进行复查检测,善后赔偿工作将于10月起开始分批次开展。
二、一分钟科普:什么是布病?
布病全称为布鲁氏菌病,是由于布鲁氏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当感染上该病之后,会出现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以及脾肝大等症状,该病非常容易转为慢性病,且复发率很高,本病流行于全球,在我国更是疫情分布广泛。
对于感染上布病的人群而言,即便治好之后也会长期携带布鲁氏菌,所以无法从事和动物、食物接触的工作,会给个人的工作选择产生限制。另外一后遗症是会形成“懒汉病”,它是布鲁氏菌的常见后遗症,又被称之为“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会出现长期乏力、疼痛、无法思考等症状,对于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北京市佑安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医师李侗表示,若能及时发现病情,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之前,我们就给予抗生素治疗,大部分都能治愈,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
三、如何预防布病?
在生活中想要预防该病需做好措施,对于需要接触动物的人群,要穿好无菌服并佩戴口罩,做好卫生防护工作,日常购买的肉类食物,一定要高温杀菌之后再食用,避免因为进食肉类而感染布鲁氏菌。
还有就是日常喝牛奶要选择大品牌有质量保证的,不要喝小作坊生产的牛奶及鲜奶,才能有效预防感染。
参考资料:
[1]“兰州布病事件”关联群众担忧后遗症,专家:及时治疗可治愈,中国经济网,2020-09-17
[2]兰州兽研所布病阳性事件近一年间:感染者数量远超官方预测,澎湃新闻,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