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实名认证系统拟9月前上线
据新华社7月30日报道,为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网络游戏实名认证系统建设,初步计划于9月前上线。
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长期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2019年3月21日,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发布《直播平台未成年人消费机制测评》报告,对20家提供直播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展开测评。当时结果显示,17家平台没有在用户注册环节进行对未成年人的有效身份验证。在用户操作消费功能时,所有样本平台均没有再次进行验证审核。这表明,在跳过注册环节的相关审核步骤后,未成年用户可以无障碍地进行充值、打赏。
在未成年人游戏、直播巨额充值和打赏的背后,实名认证环节的不完善被多方诟病。新华社最新报道指出,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游戏的市场监管,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完善信用档案制度,建立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联动机制,推动良好的行业生态和市场秩序形成。
最新:我国网络游戏实名认证系统有望于9月前上线
据新华社7月30日报道,为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网络游戏实名认证系统建设,初步计划于9月前上线。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在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主题论坛上说,2020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游戏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成为非常时期的一支生力军。不过,网络游戏产业仍有提升潜力,行业呼唤更多“有创意、有品位、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此外,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冯士新说,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国家层面实名认证系统建设,初步计划9月前上线,届时将组织企业分批接入。
据悉,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游戏的市场监管,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完善信用档案制度,建立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联动机制,推动良好的行业生态和市场秩序形成。仅今年上半年,近百款存在违规行为的游戏已受到处罚,涉及套取版号、扒皮套皮、非法运营、擅自更改上线内容等问题。
案例:未成年人盗用父母身份巨额打赏频现
江苏省消保委4月13日发布的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该省消保委系统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425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60%。其中,未成年充值群体中,年龄最小的3岁,充值金额最高达7万元,投诉问题集中在未成年人充值容易退费难,家长面对高额充值追回力不从心。
从1月至今,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也持续收到多个相关报料。6月初,南都记者接到广东东莞吴女士报料称,其12岁的儿子和他的三个堂兄弟一个月内给在某直播上的游戏主播陆续打赏了704950元,“四个7到13岁的小孩一起在办公室里上网课,根本没有想到能花出去这么多钱。”
原来,受疫情影响,7岁的明明(化名)只能在家学习。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母亲陈女士和几个妯娌专门在自家工厂空出了一间办公室,让4个未成年的孩子每天在一起上网课。“每天9点开始上网课,早上还需要打卡签到,所以给四个孩子一人一个手机。”陈女士告诉南都记者。
4月24日,陈女士和吴女士才发现消费异常,当天9时6分到11分,短短5分钟内就收到3条9000元的银行转账通知。细问明明才知道,1月28日至4月24日,四个堂兄弟陆续向直播平台充值了70余万元。陈女士介绍,是明明12岁的堂兄将他自己的指纹录入了母亲的手机中,以便于在后续打赏中瞒过母亲自行付款,“另外3个孩子打赏用的钱,也都是从我姐的微信里转给其它三个‘熊孩子’的。”
5月初提交未成年人打赏退费的申请之后,该直播平台的客诉专员多次联系吴女士和其他三家家长,其称核查账户后打赏数额与吴女士提供的明细一致,但由于提供的证明材料不足,没有视频、文字、图片可以证明完全是四个未成年人消费的。在收到更进一步的证明材料前,只能为其特殊申请关怀金额341843.85元。
在南都记者接到的相关退款报料里,几乎所有的退款案例中都出现了孩子盗用父母的身份信息、偷偷记下支付密码,并都在家长发现前删除了银行转账的短信通知等情况。
症结:辨别是否是未成年人消费需落实实名认证
未成年人巨额打赏游戏直播案例频发,平台在处理此类客诉时面临哪些困境?
“公司考虑的首要层面就是商业化和优先级,只以单一公司的力量从技术和人力上来全面阻止未成年人巨额打赏,显得过于苛责了。”一位在深圳从事直播行业的资深人士王雯(化名)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各方倡导的通过人脸识别来辨别是否是未成年人消费是个可探讨的未来趋势,“不过就算是技术上可实现,还得面临有关于侵犯用户隐私权的指责。
2019年3月,一家有直播业务的公司宣传部门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该直播平台默认手机用户已在营业厅进行实名认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在绑定银行卡时进行过实名认证,作为平台也会在页面设置中加强提醒功能。
“但即使做到认证账号归成年人所有,实际使用人是谁这一问题仍然无法有效解决。”该负责人表示,当未成年人掌握了监护人手机、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后,平台如何采取更有效的实名制和防沉迷措施,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平台的一大问题。
同时,该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处理未成年人消费问题的难点在于鉴别是否为未成年人打赏。
南都记者此前曾调查,直播催生“代理退款”灰色产业链,“做号人”通过撞库、非法购买等方式掌握大量Apple ID,用来给不同游戏、App充值、购买道具;由“代退”与苹果客服沟通,完成退款;由“代充”卖家接代充定单,以折扣价向玩家出售道具。其中不乏隐私泄露、手机被锁遭敲诈等风险。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未成年人在使用家长账号消费时,平台很难鉴别,需要根据平台记录的消费时间、金额,结合家长提供的材料综合评断,但也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完全判断。
而平台的这些顾虑和解释,家长们往往很难理解,因为从主客观上来看,父母都没有办法拿出足够证据支持巨额打赏是完全的未成年人行为。“谁会在家里加装监控摄像头呢?”几乎每一个涉及到未成年人游戏直播巨额打赏的家长都这样告诉南都记者。
一方面取证困难,一般家庭都不会在家中加装监控摄像头监控孩子行为。另一方面是证据不足,家长手中只有转账消费记录和一些平台内的聊天记录,不足以完全证明是未成年人操作的消费,令涉及到未成年人游戏直播巨额打赏的问题陷入两难。
直播行业资深人士王雯建议,既然直播未来会成为一个全民的场景,是否可以由行业内的巨头公司牵头来主动破局,试验出一整套可推广的把控未成年人直播巨额打赏的产品化方案。
日前,腾讯官方发布消息称,自6月17日起腾讯游戏正式升级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在对已实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基础上,专门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对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进行甄别。
出品: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