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从沙漠化边缘城市到风沙渐离 20年筑起近千万亩林海
一只骡队驮着树苗正在山路上艰难行进。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6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开展的第20个年头,首都园林绿化人克服重重困难治理沙坑、绿化荒山。如今在北京的北部和西部,近千万亩林海环抱京华大地,抵抗风沙的侵袭,护卫着首都北京。
40多年前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沙化会议上,北京曾被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1995年第一次沙化普查时,全市沙化土地面积达到87万亩,主要集中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的沿河两岸和南口、康庄两大区域,号称“五大风沙危害区”,是北京主要本地风沙源,当地民众总结为“无风一片沙,有风地搬家。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
园林绿化工人背着树苗上山。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同时,受周边地区植被覆盖水平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北京还面临着来自西部、北部等风廊带来的外省输入性风沙威胁。在2000年,北京曾在短短两个月遭受过8次强沙尘暴和4次扬沙天气,那时沙尘中的北京经常可见。
为了还北京绿海蓝天,2000年6月一场旨在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工程区开始了一场人与沙的艰苦搏斗。
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用12年的时间,累计实施造林营林708万亩,植树1.5亿株,构建起了北京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线。
2013年国家批准了京津风沙源二期规划,截至到2019年底,二期工程完成造林营林146.8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9.93万亩、低效林改造41.11万亩、封山育林65.78万亩。同时,还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工种草9万亩、草种基地建设1840亩、生态搬迁14934人。
风沙退了,生态美了。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比2000年增加19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工程区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54.3吨/公顷,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率明显降低。工程区内的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后的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密云水库水质更是连续十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们又重现人们视野中,褐马鸡、黑鹳、灰鹤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工程区内“安居乐业”。平谷、延庆两个区还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昌平区结合工程,在s2线居庸关区域种下大片山桃、山杏。每年春季,一列列火车从花海中蜿蜒而过,列车、春花和雄伟长城构成的绝美照片爆红网络,被网友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
大片的森林把风沙拒之门外,北京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沙尘最严重,春季沙尘日数平均多达26天;60年代至80年代,沙尘日数有所下降,在10至20天之间波动;90年代以后至本世纪初,沙尘日数明显下降,在5至7天左右;2010年以后平均沙尘日数在3天左右。监测显示,2019年几次大的沙尘天气明显有绕着北京城走的现象,风沙渐离北京城。
在三北防护林、平原百万亩造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带动下,北京市沙化土地全部转变为固定沙地,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的根治。延庆康庄、龙庆峡荒滩,门头沟永定河大沙坑,昌平西部沙坑、怀柔大沙河沙坑全部实现了绿化造林,昔日沟壑纵横、垃圾横飞的沙坑荒地,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生态景观,有的还建成了郊野公园,吸引大量周边百姓和城市居民休闲观光,进一步带动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京郊农民不但告别了黄色的风沙,还端起了绿色的生态饭碗。本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到工程建设和管护工作中,绿岗就业5万人以上,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据了解,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将于2022年结束,缝合山区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版图。未来两年,还将再增绿两万亩。
与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更注重提升森林质量,注重巩固和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空气、固碳增汇等生态功能,在树种选择方面,将根据山区不同的立地类型,使用油松、侧柏、落叶松、元宝枫等乡土树种,因地制宜保护和种植灌木以及原生草本。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让北京的绿色“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