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食品安全

餐饮奇葩沙县小吃:年营收70亿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2015-12-09 23:48:51
  江涛哥哥他们也是做连锁的模式,为了更好地传播,他把自己微信名写上“福禄寿沙县小吃连锁”,其头像也用了沙县小吃的统一商标,个性签名显示出其目标,“把福禄寿沙县小吃做大做强”。
  像江涛这样的团队遍布在全国各地。
  “沙县有一拨专门开发市场的人,得有几千人。他们自己不经营,专门把店开好再转让出去,也有一部分人采用合作模式,自己经营的同时,与人合营。”张昌潮说,“我有个客户,他是专门找店、开店,然后盘给别人,他在东莞开发市场,两年开了两百多家小吃店。”
  吴水波是这批人中的一个。2006年,结婚不久的他辞去在糖果厂一月800元的工作,去福州开了第一家小吃店,后来陆陆续续在福州开了三四家。从2010年开始,他就曾去辽宁找店铺,2013年在山东菏泽开了沙县小吃,不久又去了河南郑州开了一家店。
  这些人基本上以亲朋好友关系维系,一个人出去之后,往往带出去一批人。但他们却也有无形的“纪律”让沙县小吃走得更远。
  “近几年,向我学做沙县小吃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是外地人,都不教。”在北京开店多年的罗光华说。而这样的情况也常发生在江涛、吴水波等外地业主身上。“教会了别人相当于多一个竞争对手,如果是沙县本地人,你不教别人也会教,所以沙县人就教。”
  除此之外,配料也是沙县小吃重要的组成部分。“配料一般不外传,如果是外地人去拿配料,他们不会卖给你。”吴水波说。
  做小吃配料十多年,张昌潮的光头小吃配料开到了全国,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也都是卖给沙县本地人,供应给全国的沙县小吃店,但很少会卖给外地人。”
  虽然设置了种种壁垒,但沙县人也没能严防住这道门槛,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到沙县小吃队伍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概有一半沙县小吃的经营者是外地人。
  如今,沙县当地民间的小吃培训机构有很多,沙县小吃办第一任主任乐相森于2011年开办培训学校。该校一位销售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来学,现在每天都有培训。”当地其他几个学校亦是如此。
  虽然沙县本地官方组织的沙县小吃培训只针对沙县本地人,但政府在外的联络处却早已经打破限制。
  沙县小吃在广州联络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联络处是属于沙县政府的,负责打假、培训、装修、办营业证等,也培训外地人,只要你不去挤别人的店铺就没事。现在有很多外地人学,我们直接带你去档口学,手把手教你。”
  政府出人出力出钱
  如今,29个城市都已经有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联络处。
  从1996年到现在,沙县政府已经换了四届,但对沙县小吃的推动从未停止过。
  在小吃业主自发走向全国的同时,沙县政府也跟着一步步往外走。为了沙县小吃能够打响,沙县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
  1997-1999年,沙县政府针对小吃就设了三块牌子: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沙县小吃办、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但均为同一套班子。同时,在各乡镇(街道)也都设立小吃办。
  当时,动员农民外出做小吃,成为沙县自上而下的任务。“这与当时中央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精神一致。一批乡镇干部也被要求带动去外地做小吃,每个乡镇出去多少人在当时都有考核指标。”邓世奇说。
  对于一些不会做小吃的人,时任小吃办主任乐相森就负责培训。从1997年开始,他接到的县里任务是,每年免费培训1000到1500名沙县人学做小吃。
  “政府给小吃办下任务,小吃办再给乡镇小吃办下任务,分配到每个村里面。当时有些人也不愿意来,就想办法,凡是报名参加培训,县里就给几百块钱。”邓世奇说。
  政府引导也起到了作用。现任沙县小吃办主任郑兴景曾说,在外做小吃的,1996年有一万多,1999年两万多,2002年达到三万多。如今,在外做小吃的沙县人已经超过6万。
  同时,让更多人走出去的同时,沙县小吃也引导一些人“回乡”。1997年12月8日,第一届沙县小吃文化节后,政府投资的560万“沙县小吃一条街”却人气不高。
  1997年12月底,统战部、工商局、防疫站的四五个人去厦门找到邓世奇。“问我愿不愿意回来,说县里会给优惠。后来他们去了两三次,我也就同意了。”邓世奇说。回来后,他在小吃一条街上开了五家店铺,成为当地最大的小吃店。
  最开始,沙县人从福州、厦门,逐渐到了珠三角,再逐步向北推移。但推移的过程,并不顺利。
  2002年,邓世奇作为第一批人去了北京开拓市场。“带了四十多万,七八个人,开了两个店面,还有一个配送中心。”他说。但没想到,高昂的租金,再加上“很多人跟我说,量太少,吃不饱”,半年时间赔了二十多万,就打道回府。
  此时,在外的沙县小吃业主也经常会“水土不服”,看到了一些人在外创业失败后,政府决定派人去外协调。从1998年,沙县开始在福州、厦门设立办事处。2006年4月,上海市福建商会沙县小吃行业协会成立。次年,北京联络处成立。如今,29个城市都已经有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联络处。
  “各个乡镇分别会负责一些城市,比如高沙镇就负责上海的联络处。镇上抽调一个副镇长这样的干部去外地,负责联络当地的沙县小吃业主,帮他们解决一些困难,选店铺、调解各个方面,包括小孩子上学等。”邓世奇说。
  除此之外,打开市场不仅仅靠业主们自发开店,政府开推介会也成为一个重要手段。2007年4月,沙县政府组织当地二十多家店去北京开推介会。“当时搞了三天,很多国家部委的领导都来了。”邓世奇说。推介会后,沙县小吃开始在北京遍地开花。这些年,沙县政府都曾在上海、杭州、北京、厦门、台湾等多地开过推介会。
  出人出力的同时,出钱成为最实在的扶持办法。2004年沙县小吃打入上海市场时,业主开一家店,县政府补贴1000元。2007年,沙县小吃打入北京市场,前100家店,沙县政府每家店铺补贴3000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