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科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在I期临床期间安全
来源:中国科学报李晨阳 倪思洁 发布时间:2020-05-26 13:25:53
5月22日晚,《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在I期临床期间安全,并能在人体内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
该试验结果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接种后28天内,108名志愿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在第14天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28天达到高峰。特异性T细胞应答在接种后第14天达到高峰。陈薇表示,这些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证明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是有潜力的候选疫苗。但她同时强调,对上述结果应谨慎解读。“研制新冠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疫苗能触发上述免疫反应,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保护人类免受新冠感染。这一结果显示开发新冠疫苗的前景是有希望的,但我们离这种疫苗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次发表的研究结果仅评估了受试者28天的情况,而最终的试验结果将基于对受试者6个月情况的评估。该试验对108名18至60岁未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健康成人使用了不同剂量的新型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并评估疫苗产生免疫应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试者被平均分为三组,分别肌肉注射低剂量(5× 10 10病毒颗粒/0.5毫升)、中剂量(1× 10 11病毒颗粒/1.0毫升)或高剂量(1.5× 10 11病毒颗粒/1.5毫升)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此后,研究人员定期对志愿者的血液进行测试,以确定疫苗是否刺激产生了抵御新冠肺炎病毒的抗体和T细胞反应。研究发现,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为疼痛,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为发热、疲劳、头痛和肌肉疼痛。一名接种高剂量疫苗的受试者报告出现严重发热,及疲劳、呼吸短促和肌肉疼痛等严重症状,但这些不良反应持续时间不到48小时。在疫苗接种后的两周内,所有剂量水平的疫苗都触发了某种程度的免疫反应,一些受试者检测到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的结合抗体增加4倍,中、低剂量组有一半的受试者和高剂量组有四分之三的受试者显示了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目前,全世界有100多种候选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制中。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在II期临床已在武汉启动,以确定结果是否可以重复,以及在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任何不良事件。II期临床还首次包括了60岁以上的受试者。
参考资料: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208-3/fulltex 柳叶刀发布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安全,能诱导免疫反应新型重组新冠疫苗全球首个I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这一研究结果来自中国科学家。5月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稍早前,22日中午,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目前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对108位接种该疫苗的成年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陈薇院士等人研发的前述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可以让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SARS-CoV-2的中和抗体,并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是安全的,且能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应答)。”《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称。但该疫苗能否产生足够的预防或保护效果,让人们免于感染新冠病毒,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陈薇院士等人发表的前述论文称,接种后的28天里,该疫苗显示出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其中,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从接种后的第14天开始有记录;而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在第28天达到峰值。
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3月16日至3月27日,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其中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10^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接种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 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候选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中剂量组33/36,92%;高剂量组36/36,100%。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在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当然,前述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还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论文写道,“据我们所知,这是腺病毒Ad5载体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透露,新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的508个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正处于观察期,如果一切顺利,将在5月份揭盲。陈薇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