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医药安全

武汉:是否非典?勿过度反应 勿掉以轻心

来源:狐度  发布时间:2020-01-01 21:49:52

  12月31日早间,武汉出现疑似非典病例的消息首先由医院工作群截图流出,引发高度关注。随后,武汉卫健委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该市确实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案例,已经做好隔离,检测结果将第一时间对外公布。对于陆续就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武汉卫健委要求医疗机构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拒诊推诿。

网传一份由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具的红头文件

 

  与此同时,网络传言与现实确证之间的矛盾说法也在显现。新京报记者从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医务处获悉,网传该院确诊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一事系谣言。目前并无疑似或确诊的患者。湖北省疾控中心也表示,目前尚未确定是否有网传非典型肺炎病例,待有调查结果会在官方渠道予以公布。

  对比武汉卫健委和湖北疾控中心的对外表态看,虽然说法上有出入,但两下都否认有确诊病例,在现阶段是符合事实的。这也可以理解为,针对相关病例进行的非典医学指标核验工作正在进行,只是结论需要时间而已。相信疾控与医院各方面的官方力量已经高度重视,“到底是不是非典病例”这个结论估计也会很快揭晓。

  得益于社交媒体的传播,武汉惊现疑似非典病人的消息得到迅速传播,一下子激活了民众对2002年年底爆发的非典疫情的记忆。现在同样是年底,属于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再有类似的病例传出,公众有疑惧也是正常。武汉与湖北的官方回应也是及时、客观,其他省市也当高度戒备和防范。

  如果说17年前的非典对后来有什么教训,最关键的就是绝对不能以任何理由瞒报疫情,必须无条件地公开非典的传播情况,尊重公众知情权,避免全民防控、个人及家庭应对时产生侥幸心理。所以,对于武汉疑似非典病例引发的惊惧,要知晓其逻辑与来源,只要能做到公开透明,就不会重蹈覆辙。

2003年5月,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2爆发的非典疫情之所以造成相当大的伤亡,导致疾控体系陷入被动局面,众多恶果的诞生与欺瞒疫情不无关系。十多年来,吸取非典疫情的经验教训,以此完善疾控机制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应对非典这样的传染疾病,最大的风险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自以为是地制造信息壁垒,这是血的教训。

  当然,对疫情保持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也意味着对核心事实的确认要慎重再慎重,即使调用最权威的专家参与,科学验证的过程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之前,民众既不要过度反应,尤其是对非典病例的传言保持谨慎态度;也不能掉以轻心,相应的个人防护也要做足,特别是在公共场所。

  在官方角度,对疑似个案确诊情况做到公开说明,为防控准备充分的资源,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发布出来,无疑对民众具有相当重要的安慰作用。对于社会上的讨论,尤其是以关切心态传播消息的,即使有不准确的,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社会讨论具有信息自净的功能,也是民众自我预防、自我教育的必要方式。

  所以,当武汉传出疑似非典病例,全社会温习当年场景时,医疗系统要如何做,社会社区要怎样协作,个人家庭要怎么防范,都会各有责任与义务要承担。医学的要回到科学立场,社会的要保持理性理智,个人沉着稳健,假如不得不再次接受疫情考验,相信这一次今非昔比,可以不用太过担忧惊慌。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