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下跌3年后回升:22家企业一年卖出515亿元
对于很多人来说,方便面无疑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
即便平时基本上想不起来吃它,但只要身边有人吃了,那么闻见味的你,说什么也会找机会解解馋。
正是靠着大家的这种执念,泡面企业终于熬过了最难捱的三年,迎来了行业的又一个春天。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统计,2018年,22家主要方便面企业的方便面销售额达到了515亿元,同比增长3.3%。
这背后则是方便面销售总量的回暖。
近日,世界方便面协会预测称,在经过3年下跌后,2018年起市场又出现明显回升,重上400亿份,预测2019年中国方便面销量依然可以维持400亿份以上。
也就是说,2018年,中国人人均吃了29包方便面,2019年或将继续。
终于,在外卖面前,方便面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并不是那么容易“杀死”的!
(一)
从最初的奢侈品到如今的快速充饥的必备品,方便面其实已经陪伴人类60多年了。
1958年,日清食品创始人安藤百福研发出了一种速食面:加入热水即可使用的“鸡汁面”。
秘诀则在于对面饼使用的瞬间热油干燥法。
它利用油炸,让面条快速脱水的同时,还会出现很多细孔。
这样一来,待到其浸泡在开水中时,水份又能快速渗入面条,恢复到弹性状态。
正是靠着食用时前所未有的便捷,“鸡汁面”一经问世就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
顺势之下,日清食品于1963年就在东京证交所成功上了市。
至于方便面在中国内地的开始,则源于美味肉蓉面。
这是上海益民食品四厂于1971年推出的油炸方便面。
但彼时,方便面对于国人来说算得上是奢侈品,能够消费得起的人并不多。
一直到1992年,国人的经济实力已有了质的飞跃,加上康师傅适时推出了红烧牛肉面,方便面市场这才真正的火爆了起来。
那一年八月,康师傅投资800万美元在天津开发区成立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
而为了确定自己首款上市方便面的口味,当时的顶益可谓下足了功夫,其进行了上万人的试吃调查,才最终才定下了红烧牛肉味。
没想到正是这款面,不仅满足了当时公众的口味需求,即便是现在也一直占据着中国方便面的销量王座。
自此,方便面也逐渐成了大家心目中能吃饱的最具性价比的食物。
长时间坐火车要带上,去旅游景点也得备上,还有加班时更要吃上一碗……
互联网上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995年,马云从学校辞职创办中国黄页。结果成立之初的公司发不出工资,只能给大家多发方便面。
期间有一个女孩来应聘,马云问她:“你喜欢吃什么?”
女孩回答:“方便面,我能把方便面煮出18种味道。”
马云听后,当即决定录用她。
结果这个女孩再接再厉,硬是将方便面做出了50种味道……
(二)
没有哪个行业能够保持一成不变!
方便面的高光时刻便结束于2013年。
世界方便面协会统计显示,自2013年方便面在中国销量创下462亿包的辉煌战绩后,中国方便面销量已连续3年下跌,从2014年的462亿包下跌到了2016年380亿包,下跌幅度约25%。
这一年,“宅经济”和“懒人经济”的日益凸显,让互联网外卖平台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
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3-2016年,中国在线订餐市场规模由502.6亿元增长至1662.4亿元。
从某个角度来说,外卖比方便面更方便、快捷,且在选择上更丰富,口味更多元化,这让方便面原本的优势不再独一无二。
而另一边,方便面企业的创新很不给力。
在其疯狂增长的二十年里,能被公众喜爱的依旧只有红烧牛肉、老坛酸菜等很少的几种口味。
还有,随着物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健康也有了更大的追求。
于是,方便面身上“不消化”、“没营养”、“含防腐剂”的标签愈加碍眼。
甚至还有很多自媒体为了吸睛,用虚构的科学研究故意抹黑方便面。
“吃了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方便面会致癌?”、”一包方便面顶一天的食盐量?”“方便面含有100多种添加剂?”……
这让很多爱吃方便面的人,也不得不为了健康,转而加入了“叫外卖”大军。
(三)
穷则变,变则通,则久。
面对困境,方便面的企业并没有就此认输,相反它们将希望放在了通过创新迎合当下“健康、安全”的消费潮流上:
饱受诟病的调味包,逐渐增加了天然配料和脱水蔬菜的应用。
面条原料则不再只用小麦,还提供了荞麦、土豆等种类供选择。
至于油炸,也被越来越多的方便面企业所忌讳。
9月11日,今麦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现国就公开表示,今麦郎5年内将逐步退出油炸方便面市场。
在他看来,过度给油炸面增加辅料并不等于真正的创新,从人们对健康美味的需求趋势来看,承载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端面,一定不是油炸面,而是非油炸蒸煮面。
就在方便面企业们忙着“自救”时,外卖市场却由于平台审查力度不够,致使部分脏乱差的“黑餐馆”混入平台经营。
于是屡屡曝出的负面新闻,也让不少人对其信任度大打折扣。
就这样,方便面又重新成为了大家填饱肚子时的选择之一。
而外卖,终究没有如大家预料的那样,彻底颠覆了方便面。
(四)
方便面“翻身”的故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这个流行跨界打劫的年代,你可能永远也没法提前知道自己的下个竞争对手会是谁,以及它会拥有什么核心优势。
但无论怎样,“能打败自己的只有自己” ,想要守住市场只有靠不断创新,而不是指望竞争对手的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