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补录河南退档考生
河南省教育信息中心官微8月11日下午6时左右通报,北京大学改正了之前做法,决定补录“国家专项计划”的两名退档考生,其中一名河南新蔡考生被三次退档,之前已经放弃希望,正准备复读。北大承认退档程序不合规,招办给出的理由不成立。这是北大“退档门”事件的最新反转。
北大的最新决定,对经历一波三折退档折磨的考生来讲,犹如在人生低谷突然接到翻盘消息,怎么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他们不用再经历一年复读,或者经受其他形式的高考周折,即使被折腾一番,但最终的结果是圆了北大梦想。无论从专门招生计划,还是高考成绩,或者投档程序,这都是他们应得的馈赠。
北大“退档门”之所以发酵,引起人们对北大的非议,在于招生办给出的退档理由肤浅而自大,它备注的退档理由是:“高考成绩过低,根据我校教学强度,若录取该生,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本着以人为本,为考生负责的态度,特向贵办申请退档。”正是这个理由,酿成风波。
北大招生办给出的退档理由,首先是违反程序,河南招生办是按照北大在该省的定向招生计划顺序投档的,所以不存在因为分数不够强行投档的问题。北大提档后再退档,这就直接证明不是因为成绩不达标,而是北大挑三拣四。这是一种非常随意的轻率做法,实际上正如现在承认的那样,违背了程序。
更让人不忿的,是北大退档理由建立在未来假设的基础上,揣测考生“无法完成学业被退学”,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一种变种修辞,实在是牵强,实在是找不到理由了。即使这样,北大招生办仍努力修饰违规的退档理由,将无法成立的理由说成是“以人为本”“为考生负责”,近似于强词夺理。
北大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名校,国人对它总是抱着理想性的看法,将其作为中国大学精神的典范——至少是历史上的。但发生了“退档门”风波,人们看到的不是北大兼容并包的风骨,给出的理由与北大的社会形象背道而驰,不仅违规,而且巧言令色,所以“退档门”让北大受到猛烈批评,完全可以理解。
与虚伪的北大退档理由相比,被退档的考生表现出善良的一面,说“不希望很多人因此受伤”,如此,一个被推崇备至的教育机构在一位青年的道德感面前,不能不说留下了很大的缺憾。好在,河南招生办坚持原则,坚持程序正义,在北大的三次退档中坚持了为考生负责、尽责的底线,才迎来转机。
北大改变决定,以维护程序为理由,这当然是官方的常用修辞。实际上,更是因为“退档门事件”发酵,舆论中不只是谴责北大的自大,更有人指出其在对待不同类型的考生时,有的苛求人家成绩不高,有的则免试录取。这让北大以“教学强度”作挡箭牌,以“完不成学业被退学”的托词更显得站不住脚。
北大确实有自主招生的资格,在录取不同类型的考生时确实有独立的决定权,这是国家赋予的,也是北大以自身实力获取的权力。但“退档门”风波,包括现在补录河南考生,绝非要破坏北大自主招生权力,而是说北大既然定下专门招生计划,就该遵守规定,履行程序,而不是非常随意地抛弃程序。
(北大曾复制粘贴三次退档理由)
所以,谈论北大“退档门”,跟所谓“破坏北大自主招生权”没有一点关系。如果真要有联系,那也只是希望重申,北大的自主招生权同样是有规则的,同样要遵守游戏规则,而不是说因为是北大就按需改变游戏规则,如果这样的话,自主招生权就变味了。北大作为热门报考的志愿,不该由社会教给它这点简单的道理。
两天、48小时内,两名考生经历了如坐了过山车一般的录取风波。这是他们心仪的北大教给他们的第一堂课,那就是在自主之外,更要恪守规则,无论是著名学府还是名不经传的个人,规则都是最重要的。不管北大是出于什么具体考虑改弦更张,起码回到了规则的红线以内,在最后时刻挽回了颜面。
当然,引发这次风波的一大因素是“国家专项计划”在河南的招生,无须讳言,这个计划带有特殊照顾的录取导向,此类录取如何融入北大的教学安排,让带有照顾性质的录取生一样成长,平衡北大对国家教育的责任与义务,都是可以从本次个案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退档门”风波提出的特例与公平之辨,仍需深入探讨。
类似自主招生权力与分担教育目标的话题,不只是北大会遇到,但正如“退档门”事件强调和重申的,哪怕一种招生政策只是短暂适用,但只要大学同意实施,并且考生也照章投考,它就应该发挥稳定的特质,而不能只根据招生办心血来潮地变通。所以,北大补录不是考生钻空子,而是补全了北大的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