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累计发现18例“超级真菌”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健康人群不会感染
“超级真菌”来了?健康人群不会感染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多出现在ICU病房,中国目前累计发现18例;全球感染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致死率超60%、近50%感染者90天内死亡……近日,一则“超级真菌被美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的消息刷屏,引发公众恐慌。专家表示,公众不必过分担心,“超级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院内部,特别是ICU内,免疫缺陷人群存在感染可能,对多数感染者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健康人群不会感染耳念珠菌。不过,他同时提醒,目前全球感染者数量确实越来越多,可称为暴发性流行。这一现象的出现或许与人类生活方式、医疗方式有关。耳念珠菌最早于2009年在日本发现,随后在全球快速流行。据美国CDC官网数据,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包括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印度等。尽管已有近十年的研究,但耳念珠菌的来源目前尚不明确。
“超级真菌”来源目前仍不明确近日,《纽约时报》报道,一种名为耳念珠菌的“超级真菌”在美国多地暴发,目前美国已有587例确诊病例。该真菌导致病人“神秘感染”,并被美国疾病防控中心(CDC)列为“紧急威胁”,近50%感染者在90天内身亡。昨日,中国媒体发布消息称,目前中国确诊18例超级真菌感染。“超级真菌”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不少网友在留言中表示担忧:“好可怕,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害怕!普通民众该怎么防护?”记者了解到,耳念珠菌之所以被称为“超级真菌”,是因为它的耐药性比较强,血液感染后致死率高,而且在环境中生存时间较长。尽管已有近十年的研究,但耳念珠菌的来源目前尚不明确,国内外学者对耳念珠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的形成和快速进化的认识仍然有限。美国CDC官网在关于耳念珠菌的情况说明中提到,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兴的真菌,对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它是一种在医疗机构中传播的耐药菌,在美国仍然很少见;耳念珠菌可引起血液感染甚至死亡,超过1/3的侵袭性感染者(例如血液、心脏或大脑感染)会在一个月内死亡。
中国18例感染者多出现在ICU中国首例“超级真菌”感染病例于去年发现,是一位患有肾病综合征和高血压的76岁患者。2018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王辉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广华带领的团队通过合作研究,报道了中国首例“超级真菌”感染病例。研究发现,中国首例耳念珠菌菌株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普遍比较敏感,这意味着,现有抗菌药可以杀死“超级真菌”。此外,还发现硫酸铜对“超级真菌”具有很强的生长抑制效果,这一发现为医院内消毒杀菌提供了新方法。一位长期研究耳念珠菌的专家告诉记者,中国累计发现18例感染者,其中北京3例、沈阳15例,感染者多出现在医疗机构的ICU(重症监护室)。他提醒公众不必感到恐慌,健康人群不会感染耳念珠菌,免疫缺陷人群才可能受到影响。不过,他同时指出,国内多数医疗机构并不具备诊断耳念珠菌的条件,可能无法准确识别。美国CDC同样表示,除非医疗机构有专门的实验室,否则耳念珠菌可能会误诊为其他真菌,这种错误诊断可能导致患者得到错误的治疗。
释疑1健康人群不需要预防“超级真菌”专家指出,耳念珠菌之所以被称为“超级真菌”,一是因为耳念珠菌耐药性比较强,部分耳念珠菌菌株对临床常用的三大类抗真菌药都有耐受性(包括唑类、多烯类和棘白霉素类药物)。二是血液感染致死率高。另外,它在环境中生存时间比较长,能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及医院设施表面,从而导致院内暴发性感染。“比如病房里有一个病人感染了,耳念珠菌通过床单、医疗器械或者其他途径,传给其他病人。英国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耳念珠菌通过温度计导致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专家说。患者感染后会出现什么症状?可以治愈吗?专家告诉记者,实际上,感染耳念珠菌的人本身就是ICU病房的人,感染的症状最终都是器官衰竭。专家指出,此前中国发现的首例耳念珠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敏感,常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从国外的情况看,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耳念珠菌菌株对所有药物耐药,治疗较难。另外,从“杀伤力”来看,研究发现“超级真菌”中国分离株在毒性方面比临床上常见的白色念珠菌还要弱。有什么办法避免感染吗?专家表示,因为耳念珠菌发现时间不长,研究者较少,所以它的来源尚不明确。中国发现的患者很少,没有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所以研究也很少。目前国外有研究者认为,耳念珠菌是人体自身携带的一种共生菌,可能存在于皮肤或肠道里。但它到底存在于什么地方,现在还不清楚。不过,专家提醒,耳念珠菌只可能感染免疫缺陷人群,主要是ICU病房里的人,健康人群不会感染,“对健康人群没有什么影响,也不需要预防。”
释疑2全球“超级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针对“超级真菌”在全球暴发性流行的说法,专家表示,从整体趋势看,全球感染者数量的确越来越多,可以称为暴发性流行。他进一步解释说,2009年发现首例感染者之后的几年,其实没有发现特别多新病例,但从2013年开始,印度的感染病例变得特别多,到2015、2016年,美国、欧洲、印度开始大规模报道病例,不像以前零零散散,有时候一个医院出现几十个人感染。因为西方疾控部门比较关注这些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物种开始大规模流行。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吗?“中国现在很难说。”他提醒说,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国内很多医院对耳念珠菌认识不够,而且检测条件不足,造成漏检。“常规检测手段很难检测出耳念珠菌,部分条件较好的三甲医院有蛋白质谱技术和比较先进的微生物检测仪器,能够检测出。”不过,他同时指出,如今国内医院ICU消毒措施较到位,如果医院按规范操作,不太可能出现暴发性流行。如果出现感染者,马上隔离,对病房进行消毒,也没有太大问题。
释疑3“超级真菌”出现受多重因素影响“超级真菌”的出现,和抗生素滥用有关吗?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未发现耳念珠菌是如何出现的,但总体上与人类生活方式、医疗方式有关系。因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念珠菌感染相对较少,后来变得越来越多。他表示,耳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原因大致相同。一是存在免疫缺陷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人的寿命延长,年老后免疫功能也变得较弱,而且癌症化疗等新医疗技术的应用,让免疫系统变得有缺陷。另外,艾滋病的流行也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临床上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也有影响。
图片来源:摄图网
更多在医院内感染
耳念珠菌的最早出现,要追溯到2009年日本的报道,由于是从患者外耳道分离出的,故称之为“耳念珠菌”。此后,很快在多个国家也陆续发现耳念珠菌病例。
对于为何被称为“超级真菌”,也与其很强的耐药性有关。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表示,大多数耳念珠菌菌株对至少一种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药性;超过三分之一的菌株对两种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药性;而部分菌株对所有三种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药性。
从目前来看,尚不能确定耳念珠菌来源,无法确认是环境真菌还是人体共生菌。
有研究文章认为,该菌可能是最近进化出来的。据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魏羽佳等人发表的《“超级真菌”耳念珠菌研究进展》文章显示,该菌可能是最近进化出来的,并能快速适应和侵染人体宿主的新物种。
西京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张海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一些国外报道来看,耳念珠菌也有可能过去就一直存在,只是不太容易感染免疫机能完善的人群,所以没有被发现。
从目前不同国家出现的有关耳念珠菌病例及情况来看,耳念珠菌感染可引起在医院内流行。
上述研究文章也指出,耳念珠菌能够长时间存活于感染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衣物、皮肤和医院的设施表面,极易传播并感染其他病患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黄青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来看,主要是院内感染,这些患者住在医院里,本身的免疫力较差,可以认为耳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而免疫力正常的人一般是不会感染耳念珠菌的。
张海龙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感染耳念珠菌具有限定人群的特征,容易感染有免疫力缺陷的人,例如老人、肿瘤患者等,特别是做过放化疗的病人,几乎被摧垮的免疫力在尚未恢复前,还处于十分虚弱的窗口期时,就很容易被感染。
应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管理
耳念珠菌具有多重耐药性,从而导致死亡率较高。从症状来看,感染耳念珠菌的人起初是发烧、疼痛和疲劳,如果真菌扩散到血液、大脑或心脏,甚至会夺人性命。
CDC已将耳念珠菌列入“紧急威胁”名单。据其官网最新通报,全美感染病例已上升到587宗,近50%的感染者在90天内身亡。
相比而言,中国内地共确认18例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广华表示,中国超级真菌临床感染病例报告延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技术问题,“质谱仪在中国大三甲医院以外并不十分普遍,不排除漏检的可能。”
由此看来,我国实际感染病例数可能会比目前监测出的要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教授廖万清表示,从目前监测结果来看,中国出现耳念珠菌爆发性流行的可能性较低。
黄青也认为,基于感染耳念珠菌的限定人群来看,我国耳念珠菌出现大规模传染的可能性较小。
即便如此,预防也永远是第一位的。廖万清指出,“我们需要警惕超级真菌的潜在威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应如何避免其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张海龙看来,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抗生素的滥用会引起菌落失调,就好比把麻雀打掉了,虫子自然会长起来一样。使用抗生素,则可能杀灭优势菌种的同时,原有的弱势菌种由于对药物不敏感反而会借此大量繁殖。
上述研究文章也认为,广谱抗真菌药物的滥用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白念珠菌以及其他致病念珠菌的感染机会,这也可能会增加耳念珠菌的竞争性,从而使其成为优势致病念珠菌。因此,建议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以防止耳念珠菌和相关致病念珠菌的扩散。
不仅是耳念珠菌,有关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增强、“超级细菌”出现的新闻频发,背后与抗生素的滥用也不无关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黄青也举例说,目前临床上对于达克宁(硝酸咪康唑)的处方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目前对于咪康唑的耐药菌株越来越多。真菌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会出现各种变异来应对外部威胁,这是自然规律,临床需要强化抗菌药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