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学毕业生廖世明创业卖公水牛肉干--牛干巴 年销售收入2千万元
来源:创业家 发布时间:2018-11-28 11:07:49
公水牛凶猛膘悍人见人怕,但廖世明却把它们当成赚钱的宝贝,一起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廖世明老家在云南省龙陵县的一个偏远小村,他少年丧父,贫寒的家境逼迫他比同龄孩子早熟,刚上小学他就开始在学校里做生意,下课后卖糖给同学来赚取学费。1996年廖世明从昆明一所大学毕业后,做出了让很多人都不理解的选择,放弃国有单位的工作,在昆明摆起了地摊。1998年9月,廖世明到中缅边境的瑞丽市去进货,经过云南省边境地区常见的边防检查站时当地老百姓向他兜售一种傣家特产。廖世明买了一袋一吃,就觉得这个口味相当好。廖世明从来不舍得买零食,但尝过牛干巴后他一下子买了30多包带回昆明,给朋友品尝后大家都赞不绝口,当时这种傣家特产在昆明还没人销售,他决定立即动身到德宏去进货。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距离昆明600多公里,在当地傣家老百姓都会做牛干巴,傣族牛干巴用瘦肉多脂肪少的公水牛作原料,牛的年龄要在5-8岁,而且只能用牛腿肉来做,把牛腿肉割成长条进行腌制后,要用炭火均匀烘烤,最后再用特制的小木锤手工敲软,吃起来筋道可口,越嚼越香。1999年初廖世明找到一个牛干巴加工厂,向老板乔加亮提出要一次买下2万元的货。就这样,廖世明和乔加亮达成了长期供货协议,当时牛干巴的进货价是60元一公斤,经过成本核算他把销售价定在每公斤80元。廖世明在昆明市最繁华的五华区租下了一个店面,可是出乎他的意料,专卖店开张后一直门庭冷落。第一批2万元牛干巴廖世明足足卖了快3个月,除去房租等各项开支不赚反亏。第二次到乔加亮的加工厂进货时,廖世明看着敲牛干巴的木锤突然有了主意。火烧干巴最关键的一个工序就是用木锤敲,廖世明把木锤木墩挪到专卖店,现场加热牛干巴进行锤制。在昆明还没人像他这样卖牛干巴的,顾客路过专卖店都觉得很好奇,有的人还忍不住要亲手锤上两下,听过店员介绍再闻香品味之后,顾客也愿意购买了。改变销售方法后,专卖店一个月就卖出了1.5万元牛干巴,这给了廖世明很大启发,他这才发现滞销的原因不在产品本身,展示傣族特色才是销售的关键所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宣传更多的昆明人了解了傣族牛干巴。廖世明趁势出击,他采用多点布局的方法,在昆明及周边城市相继开出了26家专卖店,每家专卖店虽然面积都很小,但是都选择在繁华地段人气很旺。到2007年,廖世明的牛干巴一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