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张博士学位证书:“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1982年3月4日签发
新中国首张博士学位证书展出:系“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签发
1977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吹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走进了校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这一年正式起步。
正在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型展览”中,新中国第一号博士学位证书在展柜中亮相。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摄
高考制度恢复的40年,与改革开放之路密切重叠,它们的交集画面,被“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型展览”记载并展出。在第四展区的历史巨变单元里,细致展示了我国40年来的教育发展,展柜中,陈列着与1977 年高考相关纪念品,比如1977 年的高考考生准考证、大学新生户口迁移证明、学生证等。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新中国第一号博士学位证书。这张证书编号10001,获得者是马中骐,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的落款处的名字,是“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作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随后的9月,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停滞了10年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那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赶考,争取新的人生入场券。
紧接着,1978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决定当年正式恢复招考研究生。5年后,新中国第一批博士,共18位,在人民大会堂的见证下毕业。
马中骐就是其中之一,他也因为获得了10001号博士学位证书而备受瞩目。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张展出的证书上写着,1940年3月23日出生的浙江人马中骐,“在我部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其中的“我部”,指的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时任学部主任的正是钱三强。证书上的签发人落款处,是钱三强用蓝黑色墨水钢笔书写的签名,签发时间是1982年3月4日。
马中骐也因此被称为“1号博士”。 1961年,他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64年考取北大物理系的研究生,但仅就读了一年后,就迎来了十年的动荡。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马中骐已超过了35岁的年龄线,但随后在当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他昔日在北大时的恩师胡宁与一批老学部委员联名为包括马中骐在内的1964年与1965年入学的优秀研究生上书,建议将报考年龄放宽,马中骐这才赶上了重读研究生的末班车,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胡宁的研究生,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读研,最终成功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2年2月6日,新中国举行首次博士论文答辩会,马中骐曾在接受《兰州晨报》专访时介绍,他的论文答辩委员会有5位学部委员、两位顶尖教授,委员会主席由“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担任,导师胡宁、朱洪元、谷超豪、戴元本、侯伯宇、李华钟,堪称“超豪华阵容”。
1982年3月4日,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钱三强,签发了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10001,新中国“第一号”博士由此诞生。
随后,马中骐留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曾四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6月,78岁的他,将“10001”的博士学位证书,连同1983年5月27日人民大会堂学位证书授予仪式的请柬和门票、主席台的座位票、次日钱三强院士组织第一批博士座谈会的入场券等珍贵的纪念物品,全部捐赠给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