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匠队伍建设发展情况报告》:3年来选树280名“上海工匠”
中新网上海11月14日电(记者 许婧)上海市总工会14日发布的《上海工匠队伍建设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一线职工是工匠队伍的主体,上海工匠们大多来自国有企业,他们创新能力强,专利发明多;工匠们的收入水平连续提升,但其收入与自身付出及对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自2016年起,上海已选树280名上海工匠,总体来看,这些上海工匠都是各行业、各领域的佼佼者,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覆盖领域广。
280名上海工匠中,产业工人220人,占78.6%,反映了上海工匠队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产业工人为主体。另据统计,工匠平均年龄46岁,其中最大71岁、最小26岁。中共党员187名,占67%,工匠队伍整体政治素质优秀;女性工匠28人,占10%,凸显了女职工作用不可或缺,是当代职业女性的杰出代表。
上海工匠以产业工人为主体。 供图 摄三年来,上海市总工会持续跟踪研究这一群体,综合280名上海工匠的特点,报告总结认为上海工匠呈现三个基本特征。具体来说是
成长特征:长期在制造一线摸爬滚打、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精神特征:具有始终将理想信念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机结合;
技术特征:扎实的技能功底和卓越的创造能力相结合。
报告显示,280名上海工匠中,非公企业仅有72人,占总数的26%,与非公企业从业人员比例相比,明显占比过低。另一方面,农民工仅有28人,对这类人员的培育选树上明显滞后。
上海工匠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涵盖范围广。 供图 摄与此同时,在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去产能化进程中,相当多的产业工人被动调整,有的岗位轮换、有的另谋职业,这使其积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技能技艺付之东流,造成了技能人才浪费与流失。
报告建议,选树活动要向非公企业倾斜。加强从业人员尤其是非公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海工匠选树活动要向非公企业倾斜,给予地区非公企业更多机会和平台,推荐选树更多来自非公企业的上海工匠。
同时,注重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各行各业尤其是企业要将生产一线的农民工纳入技能提升培养体系,制定规划,全面加强技能培训、技术练兵、技能竞赛,系统提升技能水平。
上海工匠一线职工是工匠队伍的主体。 供图 摄建立技能人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技能人才大数据、技能人才流动服务平台,帮助有技能的职工找到发挥一技之长、能人尽其才的岗位。
近两年来,工匠人才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报告对前两届部分工匠收入跟踪调查发现, 2016年有57人被评为工匠时,个人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约9859元,2018年为11187元,月收入增长1328元,增幅达13.5%;2017年有65人被评为工匠时,个人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约10087元,现为11003元,月增长916元,增幅达9.1%。收入调研反映,上海工匠人才收入虽有提高,但其整体收入水平与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更与其自身付出及对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有较大差距。调查还显示,89%的工匠希望增加收入。
报告认为,要进一步改善工匠人才的福利待遇。加大对工匠人才表彰奖励力度,使工匠人才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用。相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协调,建立符合工匠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补助性津贴制度和工匠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与其能力与水平相匹配的相关福利待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