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之都的三无烦恼:十年前每公斤22元 现在才5元
来源:宏观经济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15-10-17 21:57:32
青蒿素还存在监管难题。青蒿素的成分归属问题,至今仍存有争议。由于青蒿素是从青蒿叶中提取,国家相关部门将其视为植物提取物抑或化工品,从而疏于监管。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是化学原料药,食药监总局对其报备、生产工艺、存贮都有很严格的要求。但是对于植物提取物,就像银杏叶一样,管理比较混乱。”吴廷和坦言,由于青蒿素在国内被定义为化工品,不需要接受食药监总局的监管,因此很多生产提取青蒿素的小公司、小作坊打着擦边球,恶意竞争扰乱市场,这对那些将青蒿素以药品生产流程对待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在酉阳当地,“无监管”难题就更为复杂。吴廷和表示,市县间并非垂直部门对青蒿种植及加工进行监管。“县农委管种植,但到了市级单位就归科委管,从上而下不协调,也没法汇报工作。且最近3年政府对青蒿投入很小,每年仅有几十万元。”此外,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提及,青蒿产业尚无行业协会,行业自律问题颇令人头疼。“青蒿价格这些年跌宕起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无序种植,市场缺少一个引导组织机构。”冉军说。吴廷和认为,国家应该对青蒿素总量进行调控,淘汰没有获得GMP认证的企业,实行计划生产。此外,由于WHO(世界卫生组织)每年计划采购量相对固定,因此原料出口量也维持在一定基准,国内企业只能争夺这部分固定的市场空间,打价格战。“这个市场总量就那么大,眼下要想拓宽市场空间基本不大可能。”吴廷和说。不少药企开始突围冉军说,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是,青蒿素作为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原创药物,中国青蒿素产业却始终未能主导国际青蒿素药物市场。“屠呦呦获奖对青蒿素产业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应,但社会关注度会提高,这会起到一定作用,督促药企逐渐占据产业主场。”史立臣表示。事实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尽管青蒿素产业总体量不算大,但已有不少药企走在了突围的路上。复星医药子公司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琥酯在2010年便通过WHO-PQ认证,目前在非洲多地均已设厂;昆药集团也成为诺华蒿甲醚原料的供应商,并且也拥有蒿甲醚针剂的生产批文,目前公司蒿甲醚针剂和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科泰复)都在申请WHO-PQ认证。“青蒿素一直是公司的重点发展领域,目前已经形成全产业链。”昆药集团董秘办人士表示。也有药企另辟蹊径打开国际市场。据《羊城晚报》报道,2007年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便通过资助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素抗疟研究团队,到非洲科摩罗开展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从而占得一席之地。此外,开拓青蒿素新的应用领域也成为不少药企的共识。据冉军介绍,2000年华方制药曾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开展项目研究,发现青蒿素对治疗脑癌、肺癌、乳腺癌有一定效果。“虽然这个项目后来因为多方面因素被终止,不过相信随着社会对青蒿素的关注,会促进对青蒿素的其他作用进行研发”。史立臣也直言,“屠呦呦获奖的最大意义,是针对青蒿或者青蒿素扩宽更多的功能,并研发对人类健康有贡献的其他产品,这可能是青蒿素获诺贝尔奖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