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隔壁用40万元改造的80㎡杂志图书馆
北京二环内,
距离天安门走路不到10分钟的前门大街旁,
有一片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老居民区,
因为旧城改造,整个区域都闲置了。
北京人ZEN偶然一次来到这里后,
像是发现了世外桃源,
简直不相信北京还有这么漂亮的地方!
去年8月,他花了两个月改造其中一间民房,
建成了第一家杂志图书馆——
春风习习读书会。
这里虽然只有80平米,
却收集了400多种、
来自世界各地的杂志和独立出版物。
屋里有两大宽敞的阅读区,
门外看出去就是小桥流水,
是北京市中心难得的清静之处!
自述 |ZEN 编辑 | 谭伊白
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位于北京二环内,
距离天安门走路也就10分钟,
门前有一条700多年前修缮的护城河,
四周的环境可以说是北京城内少见的安静、优美。
它原本是一间大宅院的北院,
只有80多平米,空间很紧凑,
但我希望留出足够的地方,
可以阅读、思考,甚至发呆。
我保留了房子的原貌,老房梁、柱子都没有拆,
只将隔间打通,使室内空间更开放。
它有一个像木盒子一样的入口,
就好像一个通道似的,有聚拢的感觉。
室内有两大阅读区域,
一边是比较开放的,摆了一张长桌,
可以有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阅读。
而另一边相对有隐私性,
我用木格栅对采光做了遮挡,
窗边也有独立座位的吧台阅读区。
这里有4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杂志,
有关建筑、设计、生活美学类的居多,
80%是国外的杂志。
我们不仅争取做到与国外同步上架,
也收购了很多珍藏版让人“大饱眼福”。
比如丹麦的《Plethora》,
是由当地僧侣手工印刷的。
它的尺寸惊人,单价100多欧元,
且一年只出一本,总共只印刷1000册。
相比国外,国内做独立杂志的人少得多,
甚至有很多杂志都接连停刊了,
但是仍然有一批人在坚持做独立出版物。
比如苏文的老照片摄影集《红双喜》我就特别喜欢。
我当初把这里做成杂志图书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国内还没有类似的空间,
可以像日本的茑屋书店一样开到凌晨2点,
在夜晚没地方去的时候,
进去逛逛翻翻书,十分惬意,
在未来,我也想把这里做成24小时开放的空间。
二是因为,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生活美学类的资讯都有渴望,
很希望能有一个地方将它们集中展示出来。
我觉得阅读需要一种仪式感,
比如说一个人从家里去图书馆的路上,
其实他就已经有了心理建设,
我就是要去安静地看书的。
那么我们希望你能在进来以后,瞬间静下来,
除了看书没有别的干扰。
而选择“杂志”作为载体,
是因为它和图书不同,
图书可以不停地被再版,
而杂志就是一期一会,
就像对现在发生的事儿摁下的一个快门儿,
所以我想要用这个空间把这些记录保存好。
不要说杂志图书馆了,
现在连实体书店都已经越来越少。
有人觉得电子书方便得多,
但我觉得点击屏幕这个动作很机械,
真正翻动书页的动作却是活的,
每次翻开一页书,
流动的空气就好像有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里叫做“春风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