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铁腕治水:清河水质从劣五类到四类引来白鹭回归
但事实上,这些生活在周边的居民也正是这些污水的生产者。居民李健带《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他的家中,记者看到,厨房和浴室的水会随着管道排进路边的一处雨水井,而雨水井则直通着河道。李健家住的长辛店西后街以平房和棚户区为主,缺少排污等基础设施,居民们的生活又缺不了水,河道成了生活污水的唯一去向。如今,以温榆河、凉水河、清河为例,水质都从几年前的劣五类提升到了地表四类水质。这说明大量新建的再生水厂、地下管线和黑臭水体治理起了作用,北京市内主要河道流域有了明显的改善,快70岁的环保志愿者张祥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有了明显改善,现在曾经污染严重的清河畔已经有人在河里钓鱼了,白鹭也回来了。
清河下游位置有一处水闸,北京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每月一次的水样抽检。另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动站,每天四小时抽取一次清河水进行化验检测,生成的检验报告会随着网络直接上传到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中心,不间断地对清河水质进行监控。
北京市环保局水环境管理处处长韩永岐:河道里面主要污染物,氨氮磷钾、这些指数都反映出来了,目前看这些指标都能够达到地表水四类的要求。
如今的萧太后河也变了样子,岸边71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周边居民饭后漫步、候鸟迁徙嬉戏的绿色氧吧,景色令人心醉。
阿姨巡河队义务工作北京河长制层层抓落实
河水还清依靠的不光是北京城市治污功能性的提高,还有一群人在保护水环境当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周阿姨今年67岁了,退休在家的她现在有了一个新身份——凉水河右安门街道段当班河长。队员们清一色都是社区的阿姨大妈,门口集完合,大伙和往常一样向凉水河进发。
9位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阿姨就这么每天徒步一小时,把3公里的河段巡视完。而凉水河仅在右安门街道辖区就有110多人义务参与到巡河队伍当中。
周阿姨说,第一观察水里边有没有漂浮物,有没有往河道两边污水口有没有排污现象,完了以后看看有没有扔杂物的东西这是水,岸就是河水的两岸,看看有没有垃圾倾倒的这个,有没有破坏咱们这个环境的。
在2016年北京试行河长制的基础上,2017年,按照中央要求,北京推行了《北京市进一步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方案》,形成三查、三清、三治、三管的工作格局,每条河流都有了责任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长体系,全市5920余名河长上岗履职。像周阿姨这样的志愿者,属于社会力量参与的当班河长。
走着走着,周阿姨她们在岸边的围栏里发现了几袋垃圾,大家猜测可能有人昨天晚上倒再这里的。周阿姨掏出手机拍了照,直接发给微信群里的上一级街道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