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食品安全

珠海:19岁大学生连喝6杯鸡尾酒急性酒精中毒死亡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17-09-13 17:50:29
  姐弟俩
 
  她说儿子不喜欢出去玩,放学总是准时回家,除了吃饭都安静地待在房里看书。自己不太会做饭,但无论是没啥油水的洋芋丝还是干巴巴的蒸馍,儿子都不挑食,只会大口大口往嘴里塞。
  记忆里,儿子和酒不沾边,却和书有缘。这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全靠父亲王贵龙一人支撑,在基层当过小学和初中老师的王贵龙,在家里安置了一个小小的书房。
  贵龙就在那个六七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见证了儿子的成长。10多年时间里,儿子手里的书从童话故事变成了《平凡的世界》和《汪曾祺全集》,个头越蹿越高的儿子喜欢写文章,陆陆续续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作品。他的书桌上,书、笔罐子、台灯和工艺品摆得整整齐齐,抽屉里的明信片和书签有半尺高,甚至还留着小学二年级时用剩下的笔。
  唯一和酒吧沾边的,也许是他对音乐的爱好。家里不富裕,王耀栋会在周末借走母亲的手机,插上耳机,听一个下午的歌。他喜欢许巍的歌,爱听“逃跑计划”乐队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手机里英语听力素材和这些音乐各占了一半内存。
  王贵龙不知道喜静的儿子为什么会走进酒吧。事实上,儿子当年以高过甘肃省文科一本线60多分的成绩考上这所广东名校时,他“完全没想过要跟孩子讲一讲酒吧、KTV这些东西”。
  孩子的表哥也嘀咕过,还是应该“让娃多了解下社会啊”。
  “他以后都在大学校园里生活,接触的都是教授学者,都是全国各地很优秀的学生。学那些江湖气、学那些人情世故做什么?”王贵龙不以为然。
  他后悔了。
  当他看到监控视频里,孩子笑着站上酒吧舞台,端起鸡尾酒一杯接着一杯往下灌,台下的人掏出手机拍摄的时候,这个头发灰白的父亲哭到身体发抖。
  就像“运动会赛跑最后冲刺,观众使劲儿喊加油”那样
  夫妻俩在监控视频里,看着孩子在喝下第6杯酒后,走到吧台边。然后身子晃动,被同学扶住。紧接着,他像是失去知觉一样,头突然掉到了前胸,整个人倒了下去。
  彭凤兰一边哭一边看着视频里孩子的同学把他平放在了酒吧角落。
  1分钟过去,有人过去瞅了瞅孩子,舞台上,再次登台的歌手正在唱歌。
  2分钟过去,塑料袋递到了孩子的同学手上。
  5分钟过去。
  10分钟过去。
  20分钟过去。
  半小时过去,人来人往,时不时有人凑上去看看,孩子身边围着六七个人,看不清发生了什么,歌声没停,酒吧热闹依旧。
  每一次,看到有人走过那里,彭凤兰都觉得自己的心被提起来了,她在心里求那些人,孩子看着那么难受,脸色那么差,打个120吧,求求你们,打个120吧。
  可每一次,她的期待都落空了。那些匆匆而过的身影,只是看了看就走掉了。
  这个朴素的农村妇女哭了,她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正儿八经上过班,只干过几年裁缝,后来就在家安心给丈夫和孩子做饭。在她的世界里,她完全无法理解这些行为,“为什么要见死不救啊?”
  在监控视频被挡住的角落,同行的女生说,自己其实也很着急,她问调酒师该怎么办?会不会有事?对方摇摇头说:“我见过很多人这样,吐完就没事。”
  她相信了调酒师的话。
 
  王耀栋的卧室
 
  他们试图拍背帮王耀栋催吐,可效果并不理想。慢慢地,这个戴着眼镜、175厘米高的大男生,嘴唇显出白紫色,有人摸了摸他的颈动脉,发现跳动很微弱。这群年轻人着急了,准备打120。
  “可不可以不要打120,因为这样对我们酒吧有影响。”慌乱中,女孩记得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还有人说酒吧这里救护车开不进来,只靠两个学生“抱不动王耀栋,也就无法上车”。
  最后,酒吧老板载着王耀栋和两名同学,去往珠海市人民医院。
  电子地图上,医院离酒吧的距离只有300米出头,隔着一个丁字路口,步行十分钟以内可以到。
  监控视频里显示,离开的时间是23时02分。离王耀栋倒地,已经过去近40分钟。
  只是那时,他已经没有心跳和呼吸了。珠海市人民医院出具的死亡记录里写道:“患者……饮烈酒约1000ml……到急诊抢救室时发现患者已无心跳,无自主呼吸,即予心肺复苏术……”
  一天后,“患者病情无好转,并快速进行性恶化……”这个19岁的大学生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个他才接触不久的世界。他很喜欢学校和广东,他喜欢航拍镜头下的校园,喜欢这里“绯红氤氲”的天空,喜欢绿树成阴、道路宽阔的校园,尽管,他常常需要踩着自行车“从学校这头跑到那头去上课”,但电话里,他的语气是笑着的,“好累好累哦”。
  6年前,这个生在西北小城的少年因探亲第一次来到广东,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地方。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很执拗地把第一志愿留给了这所地处广东的名校。
  同学还记得,这个热爱国画的西北少年似乎有用不完的爱心,他参加社团在学校附近的一个社区里面开少儿书画课堂,“小朋友都很喜欢他”,去世的那个学期末,他刚被评为先进个人,还拿了国家助学金。
  他还有很多想做的事,喝酒那天再推后一个礼拜就是期末考试了。他早早订好了回家的票,他要去做近视眼激光手术,要去学车,还要好好补一补英语。他告诉姐姐,自己要“好好学英语,将来出国留学”。
  他的手机里游戏和娱乐软件很少,装了好几个背单词、考雅思的学习软件。因为英语成绩不好,他很是苦恼,但不怎么和姐姐抱怨。他说自己已经长大了,每次打电话都会叮嘱姐姐“不要半夜回家,小心老爸揍你”“不要老请假”“可不能随随便便跟别的男生跑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