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东海近岸海域水质较差 长江口等水质极差
资料图。洪坚鹏 摄
中新网6月29日电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刘志全近日在谈到2016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时表示,从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来看,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东海近岸海域水质较差。九个重要海湾中,北部湾水质为优;辽东湾、黄河口和胶州湾水质为一般;渤海湾和珠江口水质为差,长江口、杭州湾和闽江口水质为极差级别。
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了《2016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公报全面、系统地反映了2016年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状况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近日,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司长刘志全就公报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为答问全文:
问:环境保护部发布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主要依据有哪些?
答:近岸海域是指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大陆海岸、岛屿、群岛相毗连,《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规定的领海外部界限向陆一侧的海域。渤海的近岸海域,为自沿岸低潮线向海一侧12海里以内的海域。近岸海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我部高度重视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为提升公众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意识,满足公众环境质量知情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规定,自2001年起,环境保护部每年会同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共同编制年度《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由环境保护部统一发布。
问:2016年近岸海域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2016年近岸海域开展的监测工作主要包括:近岸海域水质监测,部分重要河口海湾海洋生物、沉积物监测,入海河流水质监测,直排海污染源监测,部分海水浴场及渔业水域水质监测。主要如下:
一是按照“十三五”国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设置方案,我部组织近岸海域监测网成员单位,共对417个近岸海域国控站点开展了3期水质监测,每期必测指标为水温、水深、盐度、悬浮物、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碱性锰法)、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汞、铜、铅、镉、非离子氨,其中1期按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开展全项监测(放射性核素、病原体除外)。
二是每月对195个主要入海河流监测断面开展一次水质监测,指标为:水温、盐度、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硝酸盐、亚硝酸盐,选测硫酸盐、氯化物、铁、锰、硅酸盐等。
三是每季度对废水日排放量100立方米以上的419个直排海污染源开展一次排放状况监测,监测项目按照排放口执行标准的全部项目开展。
四是对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北部湾等重要海湾开展了生物和沉积物监测。
五是在6-9月对27个海水浴场共开展了377次水质监测。
另外,农业部门对四大海区的40个海洋渔业水域开展了水质监测,监测面积595.8万公顷。
问:“十三五”期间我国近岸海域监测网络做了哪些调整?
答:为了更加全面、客观评价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及变化情况,2015年,我部按照《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730-2014),进一步优化近岸海域监测点位布局,对国控环境质量监测站点进行优化调整,制定了“十三五”国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设置方案,共布设419个监测站点,其中297个为“十二五”期间的国控监测站点,保证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的历史延续性,新增122个国控监测站点。经优化调整后国控近岸海域监测站点由“十二五”时期的301个增加到419个,全面覆盖了我国四大海区近岸海域。
问:2016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答:2016年,按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评价,全国近岸海域一、二、三、四类及劣四类水质点位比例分别为32.4%、41.0%、10.3%、3.1%、13.2%,水质级别一般,同比保持稳定。水质超标站点主要集中在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辽东湾以及江苏、浙江、广东省部分近岸海域,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从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来看,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东海近岸海域水质较差。九个重要海湾中,北部湾水质为优;辽东湾、黄河口和胶州湾水质为一般;渤海湾和珠江口水质为差,长江口、杭州湾和闽江口水质为极差级别。从11个沿海省(区、市)来看,广西和海南近岸海域水质为优;辽宁和山东水质良好;河北、天津、江苏、福建和广东水质一般;上海和浙江水质为极差级别。对27个海水浴场开展了377次水质监测,水质优良的比例为91.1%,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水质一般的比例为7.2%,同比降低4.6个百分点;水质为差的比例为1.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影响浴场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2016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同比有所好转。开展监测的192个入海河流断面中,无Ⅰ类水质断面,Ⅱ类水质断面26个,占13.5%;Ⅲ类水质断面64个,占33.3%;Ⅳ类水质断面49个,占25.5%;Ⅴ类水质断面20个,占10.4%;劣Ⅴ类水质断面33个,占17.2%,主要超标因子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
2016年,对419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综合排污口进行了监测。全国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65.7亿吨,同比有所增加,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总磷等排放量同比有所降低。
2016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对四大海区的40个重要鱼、虾、贝、藻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保护区及重要养殖水域进行了监测,监测水域总面积595.89万公顷。监测结果显示,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海水重点增养殖区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国家级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
问:“十二五”以来近岸海域水质有哪些变化?
答:“十二五”以来,按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评价,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均为一般。2011年至2016年,海水水质优良(一、二类)点位比例分别为:62.8%、69.4%、66.4%、66.8%、70.4%、73.4%,优良海水比例呈波动上升趋势;劣四类点位比例分别为:16.9%、18.6%、18.6%、18.6%、18.3%、13.2%,劣四类海水比例呈波动下降趋势。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呈改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