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停止霾预警,怀念全民发雾霾数据的年头
迫于全民检测PM2.5的压力,中国环保部门开始定期公开PM2.5的数据。但很快,官方就发布命令,禁止其他机构和个人发布空气质量数据。
这被舆论认为,目标主要针对的是美国大使馆。美国大使馆公布PM2.5数据的问题固然可以另当别论,但是,这一举措也顺带牺牲了民众监督的权利。
▲潘石屹持便携式测试仪测做PM2.5测试
公民关心自己身边的水、空气、土壤、食品是否安全,是一种天赋的权利。而干净的空气作为一种公共用品,当然也需要公共参与和公共监督。民众自发公布身边的空气质量,就是公共监督的利器。
民间的空气质量数据或许未必准确,但是,法律可以规定文责自负,而且,如果注明,这些数据仅仅只有参考价值,也未尝不能接受。
允许大家都可以发布空气质量检测数据的一大好处就是,我们不必发愁那些地方政府、官员数据造假。因为,有可能在每一个官方监测点旁边,就有同样一台民间的监测仪器在运转。而且,也不必发愁,你气象局公布的数据准,还是环保局公布的数据。多方数据加以印证,自然就有了准确的数据。
禁止民间发布空气质量数据,等于剥夺了一部分公民监督和参与空气污染治理的权利。当雾霾预警预报数据,被官方所垄断,就自然失去了权威。自说自话,没人会真的相信。
官方垄断空气质量数据发布,也就把雾霾等数据变成了一种官家的数字游戏。
迫于来自中央的环保压力,一些地方官员开始想方设法数据造假。把空气检测站安装在公园内,在监测站旁不停地洒水、喷雾,已经都是小儿科。雾霾数据造假的现实已经远比电影更精彩。
去年,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的领导竟然偷配了监测点的钥匙,还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采样器。环保部一次飞行检查才发现了问题。剧情堪比特工大片。
气象和环保部门为雾霾预警数据打架、扯皮,则是数字游戏的另外一种玩法。然而,不论他们怎么玩,这些事和民众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空气污染治理不只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需要社会和公众的参与,但现在最令人感到遗憾的局面则是,政府既喜欢大包大揽,又限制公民参与,最后搞得雾霾一来,大家只剩下全民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