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粮仓大跃进:盈利依赖财政补贴 或将出现抢粮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16-12-24 15:47:40
截至发稿,“万里系”企业没有就记者的采访要求做出回复。工商档案显示,“万里系”企业,主要源自2013年9月5日设立的哈尔滨万里利达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赵万里持有60%的股份,张英持有40%股份,2014年12月18日,该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加至5000万元。万里利达米业有限公司共投资了两家企业,分别是富锦市万里利达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和宝清万里润达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富锦市万里利达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注册于2016年4月1日,注册资本两亿元,其中哈尔滨万里利达米业有限公司出资9800万元,持股49%,富锦市鼎丰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02亿元,持股51%。法定代表人及总经理均为赵万里。富锦市鼎丰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31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单一股东为富锦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宝清万里润达粮食储备有限公司设立于2016年6月3日,注册资本也为两亿元,另一位股东宝清鑫际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也持股51%。经查,宝清鑫际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也设立于2016年6月3日,单一股东为宝清县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黑龙江一家钢结构活动房公司相关负责人则表示,除象屿、万里等动辄上百万吨的粮仓外,其余新建的几十万吨的粮仓数量并不多,小粮仓主要集中在1至5万吨这一数量级,差不多每个县有一两个。该负责人称,只要投资方手里有收储指标,钱到位了,这类钢结构粮仓,每个粮仓1万吨至1.5万吨,一次性可以建100个,1个月就可以建成。只是这类钢结构成本相对较高,每平方米库容成本大致为500元至1500元。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资本都一哄而上。前述有自有仓储的佳木斯市加工企业就没参与抢建粮仓的行列。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称:“我有能力再投建一批仓库,不是建不起,但就怕大家都一哄而上,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一旦改变,仓库就一下子全部如废弃工厂厂房一样,全部凉在那里了。”隐形利益推动?有受访企业向《中国经营报》记者称,目前黑龙江投建粮食仓库,如果不计算烘干等设施设备的成本,建简易仓储的成本,基本为100元/吨左右,这一类仓库,仅需要推平地面,用混凝土固化地面,立墙,加盖即可,加盖可以采用轻质的彩钢板等。但如果投建全钢筋混凝土的标准或高标准仓库,其不计烘干设施的建库成本大致为300元/吨左右。代国家收储粮食的这些仓库,盈利模式单一,基本依赖于国家给予的粮食收购及仓储财政补贴。目前黑龙江的代收储企业,每代收储1吨粮食,可获得50元财政补贴;每代存储1吨国家储备粮食1年,可获得86元财政补贴,合计136元。也就是说,如果不计算烘干设施的成本及管护运营成本,在黑龙江投建粮食储备仓库,如果全部储满粮食,当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且还有每吨36元的毛利空间。不过,佳木斯市某个拥有15万吨仓容的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则表示,实际运行中,粮食仓储企业需要2.5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成本,因为上述计算方法没有计入土地成本。此外,近几年来,建简易仓储“已经不行了,那是前几年的事”,现在建设标准已经提高了,目前投建合规仓储的成本在每平方米350元至650元左右。行业分析师用的是每吨仓容的建仓成本,而仓储企业及建仓企业的测算口径却是建每平方米库容的成本。二者有何关联?其实很简单,这些仓库分为两种,一种是圆形仓库,通常高10至20米;一种是长方形仓库,通常高3至8米,合算下来,每吨仓容的建仓成本仍然在100元左右。黑龙江粮库新增库容,银行可以提供贷款,自己仅需要约10%到20%的资金,就能启动项目。如投资1亿元的仓库,最低只需要大约1000万元就能启动,快速建好后当年收储,当年就能拿回全部投资成本。第一年之后,扣除运营成本剩余每年除去保管实际成本支出,承储库每年有60~70元/吨的利润,毛利率超过50%。这基本上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因此各路资本,一哄而上。不过,本报记者采访到的几家仓储企业负责人称,另一些仓储企业的投建启动资金比,通常自有资金为3000万元至4000万元对应30万吨的仓容才能启动,1.5年至2.5年就能回收全部投资成本。国内一位行业分析师今年8月份在前往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粮食主产区调研后说:“这种一本万利的商业模式催生了近年来东北地区新建仓储项目大跃进式的发展。”除今年集中快速上马的诸多粮食仓库项目外,还有大量的仓储项目正在建设或规划中,单体规模从3万吨至5万吨到超过100万吨不等。因仓促上马,一些粮仓的在建项目,“有的以深加工项目名义,廉价获取上千亩土地,但其深加工设施还未动工,在建仓容却已达到605万吨,实际主业是承揽政府代收代储业务。”他举例称。他说,通过调查计算,这些新建项目为了盈利,必然会积极入市收购,抢占储备指标。其行为可能会造成政策性收购量被动扩大,使国家临储水稻库存压力加大,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也会加剧未来国家去库存的压力,扩大陈化粮风险。而粮食加工企业则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果继续依照今年的仓库投建速度和规模,这种担忧将会变成现实,且后续难以化解。有关部门对此应有更为细致的规划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