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环境保护

霾、堵车、高房价…一线“大城市病”愈演愈烈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6-12-23 16:20:30
  当前,不少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割裂越发突出。不但青山绿水难寻,而且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问题突出。近日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与会专家呼吁,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城市病”,亟待按照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采取疏导为主、限制为辅的相关举措,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恢复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大城市病”愈演愈烈
  据环保部通报,从12月16日开始至21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大范围污染天气,本次重污染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15日,京津冀多个城市宣布启动重污染红色预警。而此前,入冬以来,京津冀多个城市已数度连续多日处在雾霾笼罩中。
  雾霾问题只是随着城市不断扩张而涌现出的众多问题中的一点。近年来,国内众多一线城市陷入道路交通拥挤、房价居高不下、水源地污染突出等问题的怪圈。“摊大饼”式的病态发展模式在多个城市复制,新型城镇化建设难有根本性突破,大量居民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大城市病”愈演愈烈。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王亚平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当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在交通、能源、废品回收利用等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按照这一标准,多数国内城市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要求。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南开大学教授毛洪钧等人士分析,我国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后期,但城镇化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城镇化高度集中,人口大量集中在城市,“大城市病”因而越发突出。
  应合理规划生态城市建设
  专家、学者们呼吁,“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应尽快科学、合理规划生态城市建设,让城市回归自然、理性、宜居,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摸清城市污染根源,制定协调发展规划。毛洪钧认为,一再出现的重度雾霾天决定了大城市应尽快摸清主要大气污染物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确定大气污染成因、主要污染物的输送迁移等特征规律,进而采取对策控制污染源。
  与此同时,城市应有切实可行、又能关照长远的生态协调发展规划。它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而应真正明确落实部门以及目标性的时间节点。黄孟复认为,这一规划应融入周边环境,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使北京、天津发展融入同一轨道。规划须贯穿始终,与市民感受相结合。
  探索试点碳预算管理。为真正使城市低碳落到实处,实施碳预算管理具有可行性。目前,全球碳预算只有一万亿吨。以天津为例,人均年碳排放量超过10吨,但在伦敦、纽约、东京等产业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城市,人均年碳排放量只有5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发展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建议,选择试点地区、领域,真正推进碳预算管理。
  “碳预算管理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最为有效的途径。”他建议,可先从企业、城市入手,编制企业、城市碳预算,按照谁排放谁付费的原则,体现约束机制。在成熟的前提下,再向社区、学校、医院等扩展。
  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降低建筑垃圾排放。住建部最新发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50%以上。不过,我国目前建筑施工仍以现场浇筑作业为主,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不足5%,高房价下建筑垃圾大量产生,成为环境不小负担。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北京市住建委科技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郭宁等专家表示,推广装配式装修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建筑工程品质,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由于经济、科技、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推广目前比较缓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道路漫长。天津住宅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军华建议,在产业初期,政府应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加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集团培育,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让装配式建筑从理念成为现实。
  政府引导与市场化手段形成合力
  专家表示,发展生态城市,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手段形成合力。同时应做好科学规划,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加快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供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当前发展生态城市最大的约束,就是缺少绿色的、低碳的、节能环保的技术供给。他认为,建设生态城市应靠“两个发动机”:一个是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环境,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态技术;另一个是政府应为生态城市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都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手段形成合力,催生更多环保技术的产生。
  世界未来委员会荣誉委员、英国皇家建筑学院荣誉委员赫伯特·吉拉德特也认为,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要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这就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他判断,未来仿生物性、绿色化学、工业和再生能源,以及绿色纳米技术都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它们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支撑。
  专家提醒,应警惕智慧城市建设成为空智慧。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率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不过,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当前智慧城市的设计、建设存在不少误区:一是混淆了手段与目标。有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就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但这只是手段,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二是混淆了政府的自身建设与服务能力。智慧城市不能只是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这些与城市节能减排毫无关系,属于自身服务能力建设;三是把城市的商品与公共品混淆。有的城市提出发展电子商务、智慧产业,但这些属于“互联网+”,对于治理城市病并无裨益。
  “智慧城市的设计应聚焦城市的公共品,服务于城市节能减排,治理‘城市病’。”他提醒,要防止智慧城市成为不治“城市病”的空智慧,尤其不要被少数IT企业绑架,成为单纯的商业品的智慧城市。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