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食品安全

冻肉常遗忘在冷库好几年 以超低价抛售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5-07-30 00:16:05

  一家经营进口牛肉的商贩拿出“紧急通知”称,最近收到市场管理处的统一通知,各家商户一律不得出售过期、临近保质期肉类,“最近查得比较严,这类肉的交易都停了,等过段时间再说。”

  不过,一家冻品经销行负责人张某则告诉新京报记者,其有一批在冷库冻了近2年的牛肉、鸡肉等“库底子”正处理,并称这种积压的库存冻肉其实很常见。

  按照《GB/T 30134-2013冷库管理规范》,入库食品应该进行准入审核、合格后入库,并做好入库时间、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记录。同时,“宜遵循先进先出、分区存放的原则”,对冷库中贮存的食品,应满足整体有效保质期的要求,贮存时间不得超过该食品的协议保存期,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张某说,平时冻品在出入库时都会做台账备注,但一遇到高峰期就很难做到严格管理,“各家隔段时间都有1-2吨的‘库底子’,很正常。像我们一家高峰期每月会有3个货柜近60吨的冻肉进来,一旦市场价格下跌没法快速出手,先进库的货物会积压在库里,等想起来时再清点,包装纸箱都烂掉了。”

  “先进先出、后进后出,是冷库运营管理最基础的规定。”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指出,在冷库的日常运营中,冻品应该按照批次顺序优先出库,通过时间段进行周转期控制,“如果严格实施这一点,也不会造成市场上出现过期肉积压。”

  冷库管理者:货物堆放时间没限制

  在西南郊、岳各庄等市场,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大多数冻品经营者都选择租用附近的大型冷库,或者在商铺后面自建小型冻库来交叉运营。

  出租冷库的运营模式,由于使用者缺乏相应严格的运营管理,恰恰催生了“库底子”过期肉的出现,成为业内的普遍问题。

  “冷库的出租运营赚的还是土地出租费,很少有企业主动派出管理团队,对库存物品进行严格信息化监管”,北京一家大型冷库企业负责人沈先生对新京报记者说,业内冷库、冻库的出租多是2元~2.5元/平方米/天的价格,但在日常经营使用中,冷库企业一般不提供专业管理服务,“基本上都是租户自行派人来管理。”

  一位西南郊冻库出租处工作人员介绍,货物运进冷库前会对冻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行检查,肉票根交到冷库处保存。“入库后,冻库里各个门禁的钥匙全部交给租户。以后进出货物登记由租户自己安排人负责,冷库不统一管理。”

  这种“严进宽出”的管理,很难约束到冻库中的存货。该人员也承认,冷库对货物堆放时间没有限制。

  “国内冷库专业化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最大问题是专业管理能力不足。”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表示,国内90%以上的冷库都是国有库,货物入库时间、周期等全程信息化的管控尤为必要。“但目前的现状是,高端专业库一库难求,库存管理最基本的‘先进先出,后进后出’在部分冷库企业难以实现。”

  据了解,针对冷库、冻品企业涉及的冷链行业,国内已有《冷链物流分类及基本要求》、《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等冷链物流标准,但大多数仅针对物流企业、医药企业设立,尚未全行业覆盖,也缺乏相配套的惩处措施。

  “冷库及其背后的冷链物流,专业设施、设备的投入都远高于普通货物物流,要改变低端生态,需要监管部门推进产业的系统化升级:一是强化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以此建立法治和惩戒体系;二是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发展有全国网络布局、有全流程服务的冷链物流服务商。”杨达卿说。

 

上一页  [1] [2]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