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上海房价已经很高 减少对房地产依赖
来源:中华网 发布时间:2015-07-29 23:47:12
在韩正看来,除了一直引以为傲的超前视野、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外,抓落实也应当成为上海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甚至成为一项纪律。
每年年中的市委全会,总有些特别的意味。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半程交的“账”往往能窥测全局;忙碌至此的官员,也需要用提醒和打气来防止可能的倦怠。2013年那次,韩正强调的是政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担当精神;2014年此时,他说得最多的是“自我革新”——正是在经济形势相对严峻、环境变化颇为敏感的当时,韩正指出了领导干部身上的“四个不适应”。这一次的氛围略有不同。从数据看,上半年上海的表现不错,约7%的GDP增速已使上海走出多年的“增速殿后”梯队,并逐渐开始引领新常态。自贸区扩围、科创中心方案的落定,也为未来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据身在现场的人士介绍,这次全会,不少与会者的表情比前几次轻松得多,言谈间也呈现出相对乐观情绪。但在素来强调“忧患意识”的韩正这里,未来从不会太过简单。“越是态势向好,越是要头脑清醒”按惯例,市委书记在全会开幕会、闭幕会上分别会作一次讲话,两次讲话侧重不同。一般而言,第一次讲话偏重“战术”,着重分析形势并指出工作要点;第二次讲话则偏重“战略”,着重对领导干部提出思想层面的要求。从韩正的讲话不难判断,对于当前的形势,高层的态度是“审慎乐观”。而其中,“审慎”的分量,明显大于“乐观”。第一次讲话,韩正开宗明义提醒:“越是态势向好,越是要头脑清醒,始终看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不足和软肋。”在阐述了由习近平提出的“战略定力”后,韩正谈到了“风险意识”。令舆论颇为敏感的,是其一段时间以来首次“点名”房地产。韩正称,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在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的刚性需求的同时,坚决执行限购政策和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防止市场炒作激发非理性需求。“上海的房价已经很高,”他说,“控制房价是上海调控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刚刚经历过股市大波动的时候,以这样的语气重提房地产,显然是提醒预防可能带来的连带风险;而其在重提经济增长的“四个依赖”时,特别提出“尤其是减少对房地产业发展的依赖”,多少也意有所指——考察上半年可观的经济数据,无法忽视房地产业的贡献。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风险防范,也从来不惮重复。对此,韩正最为强调的,是能否把握住真实的“干部群众思想脉搏和各方面利益诉求”,并且“积极主动引导、依法科学处置”。具体而言,舆论引导要主动,“及时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各级领导干部则需要敢担当、敢负责,“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做到预判要早、预告要广、预案要实”。刚刚经历过上海化工区环评风波的沪上官员知道,这些用词每一个都经历过精心的推敲。对上海而言,类似的公共危机处理能力,其实是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今后只会越来越常见的考验面前,官员们需要记住韩正的提醒:既“不能心存侥幸”,也“不要怕事”。“黄花菜都凉了”怕不怕事,问的不只是危机面前的态度。对上海而言,大多数官员在日常工作中怕不怕事、又愿不愿做事,是更加“性命攸关”的事情。韩正在两次讲话中均大幅讨论“落实”,足见其对此的焦急。“抓落实”是老生常谈,却对时下的上海格外重要。不久前刚刚推出的科创中心建设“22条”,以及自贸区扩围等多项“改革红利”,都亟待深入落实而产生现实效应。“政策再好,落实不了,不发挥实际效果,都是空的。”韩正说。他更提醒官员,关键政策落不落地,直接影响到“先行先试”的成色:“一看、二等、三靠,黄花菜都凉了,早就失去先发优势和突破性效应。”韩正并不讳言现实中形形色色的落实不力,甚至直指一度备受追捧的“聪明官员”,“的确有那么一些领导干部,脑子还好用,想法也不少,抓谋划、抓部署还行,就是抓落实不够。”据其描述,这些人“专注力差一点,执行力不太强,少了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做事总有点虎头蛇尾”。在时下的上海,这类官员显然难受欢迎。在韩正看来,除了一直引以为傲的超前视野、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外,抓落实也应当成为上海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甚至成为一项纪律。“不能只动嘴不动手;不能做过动员部署,提过要求思路,任务派出去了,就算落实了;不能只是靠层层发文件、出政策,各种文件和政策越出越多,但还是在纸上、云里雾里;不能研究来研究去,还是落实不下去……”对于落实,他下了明令:“评价工作的好坏优劣,根本要看结果”。存在于改革中的投机取巧,更被韩正明确叫停。“反对不改革,也不允许玩虚的,”他指出,“改革事项不能是年初报计划、年底报总结,主要在纸上下功夫;日常工作不要往改革任务中装、硬凑数”。听者应该明白,上海要走向未来,需要的再不是表面轰轰烈烈。用韩正的话说,上海要“真刀真枪行动”。“特殊的精神状态”真刀真枪的行动,需要提振精神。这素来是全会的重心。对官员而言,“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结果”,这是一条容易理解的逻辑。而韩正的阐述更进一层:“有没有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决定着上海的未来”。时值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又相继遇上自贸区扩围、科创中心建设等多个历史机遇,上海所处历史方位的特殊,自然意味着官员肩负使命的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