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择业“向前/钱看”
从历次的就业调查结果比较看,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有明显的不同:第一,呈现出已确定单位比例与待就业比例“双降”的现象。2015年已确定单位比例只有33.4%,是7次调查中最低的一年,这与经济增速最低是一致的,反映出经济发展状况对就业的显著影响。而在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加大的情况下,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重视,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就业。因此,2015年毕业生的待就业比例仅为12.8%,也是7次调查中最低的一年。第二,2015年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新高,为4.6%。在国家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确实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离校后进行自主创业,反映出相关创业政策的有效性。第三,2015年出国出境的比例也达到新高,为5.8%。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有能力资助子女出国留学。欧美高校也欢迎中国学生留学,不仅可以招收到优秀学生,还可以大幅度增加学费收入。此外,2015年升学比例和灵活就业比例也是历次调查中最高的。总体来看,毕业去向表现出更加分散化的特点。各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差异变小
在高校扩招初期,毕业生离校时的落实率(指落实毕业去向的比率)呈现学历越高则落实率也越高的特点。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专科生在高校学生中占比的下降,各学历层次的落实率呈现趋同的现象。从2015年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落实率差异不大,都在80%以上,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6.1个百分点。专科生的落实率最高,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为81.3%。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是不同的,学历层次上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相应落实率的高低。
民营企业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不一致 经济发展状况是就业机会和工作状况的决定因素。东部地区的高校因地缘优势在毕业生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在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新兴服务业(金融和IT)、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这些地区、城市、行业、部门、岗位确实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不一致的是民营企业,吸纳了最大比例的毕业生,可是平均收入却不高。
2015年,高校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58.8%,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比例为84.5%,在新兴服务业就业的比例为26.0%,在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合计为36.0%,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比例为73.4%。
从事专业技术岗的比例大幅下降
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表现出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三足鼎立的特征,而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毕业生依旧很少。2003年,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岗位(51.9%)。2015年,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占比大幅度下降到28.8%,减少了23.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从事技术辅助、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占比也都达到两位数,从事一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占比也比2003年有所上升。
学历层次越高,平均收入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