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告急:当年能攥出油,现在水都攥不出
“目前能够很好完成秸秆还田要求的农具主要是德国的雷肯五铧翻转犁。”绥化市北林区副区长张英孝说,一台机器20多万元,对农民来说价格比较高,“关键是除了项目区使用外,其他地区大都不用这种机具,没法发挥更大作用”。施用有机肥和土壤深松深翻都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举措,但同样受制于成本,农民对此没有热情。一位基层农业干部告诉记者,施用有机肥需要大量的抛撒机械,进口机械太贵,国产的便宜一些,但抛撒效果、效率都达不到进口同类产品的作业标准。
桦川县副县长武庆祥说,国家在土壤深松深翻上没少投入,深耕补贴费由每亩补贴5元上升到10元。但深松深翻的成本每亩得50元至70元,仍需要农民拿出很多钱配套。这是深松深翻面积继续扩大的制约因素。
黑土地保护已处十字路口
黑龙江省农垦系统是实施黑土地保护措施相对较好的地区。金德胜说,在三江平原,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等“三减”措施正大面积使用,秸秆还田每年都在推进,但土壤有机质仍未看出明显的积极变化。这说明黑土地保护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为研究东北黑土区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1978年中科院在海伦市设立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韩晓增说,当前黑土层的退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黑土层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恢复起来十分缓慢。
这一原因也导致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黑土地的动力不足。一位县委书记说,依靠化肥、农药的支撑,黑土地质量下降并没有对眼前的粮食产量造成太大影响,农民看不到保护黑土的及时效益。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几年内看不出效果,缺乏保护积极性。
当前试点地区的黑土地保护,主要源于上层的推力。“项目实施大都是依靠项目资金直接推动,真正调动市场化力量参与,能够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相对偏少。”上述县委书记说。
还有干部坦率地告诉记者,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为期3年,目的是探索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但有的试点县在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及相关工作衔接等方面都缺少整体设计,甚至还停留在单纯项目建设层面,争来项目资金,把钱花完就拉倒。
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黑土地保护已处在十字路口,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黑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质下降情况将继续严重。
遏制黑土退化 急需措施“进化”——东北黑土流失与保护的调查与反思(下)